潍柴再制造:考虑向船机扩展
2010-06-29 08:34 | 中国路面机械网 配套动态
6月21日,记者来到山东潍坊,与出席潍柴千亿级绿色动力研发制造基地战略规划发布会的代表一起,走进了潍柴再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4月,一期设计能力年产20000台再制造发动机,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之一。在这里,发动机再制造的新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
宽大明亮的车间,总面积大约2.7万多平方米。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在制品区的生产线上,拆分加工工段长孙占昌正带领一帮工人拆解旧发动机。“这是一种全新的低成本制造模式。”孙占昌说:“淘汰的发动机只要机体不破损,大都能通过再制造得到重新利用。”
沿着生产线一路走下来,记者见到了发动机再制造的全过程。旧发动机回收后进入车间,完全拆解成单一零件;对所有零件进行分拆、测量、清洗、检测,对失效零件进行再加工或替换。零件加工采用再制造专用设备,保证零件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最后重新装配,使其全面恢复到新产品的质量状态。一台台已经不能使用的旧发动机,从这条神奇的流水线上走下来“起死回生”,重新焕发了青春。在装试车间,一台台再制造的发动机均匀地转动着。工人牟永涛告诉记者,这些机器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保修期与新机器完全一样,惟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比新机器价格更低。
据了解,目前潍柴发动机在市场上已经有220万台的社会保有量,并且每年以40万台的速度持续增长。面对广阔的再制造市场前景,潍柴再制造有限公司规划了“151工程”,即2009年完成再制造生产1000台,2010年5000台,2011年10000台。2009年,公司共生产再制造发动机1679台,实现销售收入3097万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生产再制造发动机2896台。目前,公司生产逐月增长,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此,他们正考虑逐步拓展回收发动机系列产品的范围,从车用发动机向工程机械、船用和发电用等发动机扩展。
潍柴再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告诉记者,作为潍柴的全资子公司,再制造公司具备3大优势:技术上和美国SRC公司合作;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潍柴36个服务中心和遍布全国各地的2700家维修站。
再制造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根据行业总体情况估计,每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回收的附加值接近3.6亿元,可节电145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吨。另外,与回炉重新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80%,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而对于用户来说,购买再制造产品,可以用较低价格享受等同于新机的性能和服务;对于维修站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卖点和利润增长点;对于主机厂来说,拉长了产业链,增强了与用户的联系,提高了经济效益,供应链各个环节由此实现了互利共赢。
潍柴再制造产业的快速扩张,是山东省再制造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山东省政府节能办主任郑晓光告诉记者,该省再制造产业群正在形成和壮大,全省有一定规模的再制造企业目前已达到30余家。其中,有两家企业进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名单,3家企业成为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
据专家介绍,再制造作为一种绿色制造技术,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废旧产品性能实现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结合先进技术的资源再利用、再生产。目前正在兴起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是再制造工程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进一步改变材料表面的形态、成分、结构等,使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新产品。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将促进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郑晓光告诉记者,山东装备制造业发达,每年有大量的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因磨损、腐蚀等原因退出使用,发展再制造产业空间巨大。近年来,山东把再制造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发动机、变速器、发电机、启动电机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以及轮胎翻新、矿山设备、机床等其他机械设备的再制造,都已纳入支持的重点范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再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再制造产业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快速扩张的黄金期。
宽大明亮的车间,总面积大约2.7万多平方米。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在制品区的生产线上,拆分加工工段长孙占昌正带领一帮工人拆解旧发动机。“这是一种全新的低成本制造模式。”孙占昌说:“淘汰的发动机只要机体不破损,大都能通过再制造得到重新利用。”
沿着生产线一路走下来,记者见到了发动机再制造的全过程。旧发动机回收后进入车间,完全拆解成单一零件;对所有零件进行分拆、测量、清洗、检测,对失效零件进行再加工或替换。零件加工采用再制造专用设备,保证零件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最后重新装配,使其全面恢复到新产品的质量状态。一台台已经不能使用的旧发动机,从这条神奇的流水线上走下来“起死回生”,重新焕发了青春。在装试车间,一台台再制造的发动机均匀地转动着。工人牟永涛告诉记者,这些机器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保修期与新机器完全一样,惟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比新机器价格更低。
据了解,目前潍柴发动机在市场上已经有220万台的社会保有量,并且每年以40万台的速度持续增长。面对广阔的再制造市场前景,潍柴再制造有限公司规划了“151工程”,即2009年完成再制造生产1000台,2010年5000台,2011年10000台。2009年,公司共生产再制造发动机1679台,实现销售收入3097万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生产再制造发动机2896台。目前,公司生产逐月增长,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此,他们正考虑逐步拓展回收发动机系列产品的范围,从车用发动机向工程机械、船用和发电用等发动机扩展。
潍柴再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告诉记者,作为潍柴的全资子公司,再制造公司具备3大优势:技术上和美国SRC公司合作;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潍柴36个服务中心和遍布全国各地的2700家维修站。
再制造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根据行业总体情况估计,每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回收的附加值接近3.6亿元,可节电145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吨。另外,与回炉重新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80%,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而对于用户来说,购买再制造产品,可以用较低价格享受等同于新机的性能和服务;对于维修站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卖点和利润增长点;对于主机厂来说,拉长了产业链,增强了与用户的联系,提高了经济效益,供应链各个环节由此实现了互利共赢。
潍柴再制造产业的快速扩张,是山东省再制造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山东省政府节能办主任郑晓光告诉记者,该省再制造产业群正在形成和壮大,全省有一定规模的再制造企业目前已达到30余家。其中,有两家企业进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名单,3家企业成为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
据专家介绍,再制造作为一种绿色制造技术,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废旧产品性能实现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结合先进技术的资源再利用、再生产。目前正在兴起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是再制造工程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进一步改变材料表面的形态、成分、结构等,使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新产品。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将促进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郑晓光告诉记者,山东装备制造业发达,每年有大量的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因磨损、腐蚀等原因退出使用,发展再制造产业空间巨大。近年来,山东把再制造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发动机、变速器、发电机、启动电机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以及轮胎翻新、矿山设备、机床等其他机械设备的再制造,都已纳入支持的重点范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再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再制造产业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快速扩张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