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船企面朝“深海”
2023-05-06 09:40 | 经济导报 国内造船
威海金陵技术部副经理杨宏伟介绍,这次准备交付的高端客滚船以绿色低碳实现了行业创新,船舶用蓄电池供电辅助靠港,真正实现了零排放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在北京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协议包括建造2型16艘大型集装箱船,金额达210多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造船业一次性签约集装箱船最大金额的新纪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2023年1月-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3.5%、62.9%和50.8%;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3.0%、62.1%和45.3%,均位居世界第一,“造大船”成新订单主流。
船舶订单质量明显提升,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船舶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攀升。山东船企在新一轮大周期中创新求变,重点突破船舶制造和海工装备产业链,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山东船舶业在深海中扬帆起航。
船舶制造
生产销售两旺
“企业生产和销售两头旺,生产一直在加班加点干。”5月4日,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下称“威海金陵”)副总经理刘鑫男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威海金陵主要以做精造船为主,包括高端客滚船、滚装船、特种工程船、海工平台等,2022年交付了3艘高端客滚船。目前,船厂两个船坞分别延长135米和100米,同时新建4号舾装码头。这样使船厂生产能力翻倍,从月产3500吨提升至7000吨,年产值也随之翻倍,从20亿提升至40亿元。”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威海金陵为意大利客户建造的高端豪华客滚船正在加紧施工,预计6月底交付。
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这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国有船厂如今已经成为全球高端客滚船的专业制造商。刘鑫男介绍,威海金陵深化“产品为王”的质量理念,持续打造质量效率隐形冠军,扎实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客滚船制造基地、建设中国领先的环渤海海洋装备维保中心。
中国船协统计信息部主任郑一铭在“当前船舶与海工市场发展形势与展望”的报告中指出,预计2023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保持在1亿载重吨的历史较高水平,新接订单量低于1亿载重吨,手持订单量保持在2亿载重吨以上。我国造船完工量将突破4200万载重吨,新船订单量约4000万-5000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保持在1亿载重吨左右。
“目前,国内船企高端船型取得新突破。截至3月底,全球共交付了6艘24000TEU级集装箱船,全部都由中国船厂建造。中国船企抓住汽车运输船市场回升的有利时机,包揽了2023年一季度全球24艘汽车运输船建造订单。”近日,国新办举行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表示,除此之外,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工程进展顺利,总体进度已达91%,正在全面调试和内装完工阶段,预计将于2023年年底实现交付。
绿色创新迎新机
“中法签订中国造船业最大订单,创下我国造船业一次性签约集装箱船最大金额纪录。此次订单包括12艘15000箱甲醇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该型船采用绿色甲醇作为主要燃料,可实现全航程净零排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陶青表示,该型船可承载15.6万吨货物,这也是中国船舶集团首次批量承接甲醇燃料动力箱船订单。>>下转3版
威海金陵技术部副经理杨宏伟介绍,这次准备交付的高端客滚船以绿色低碳实现了行业创新,“当船在靠港的时候,可以用蓄电池供电来辅助靠港,由港口的岸电给船上各个系统来供电,真正实现了在港口的零排放,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在船上节省300余吨燃油。”
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聚焦包括特色高端船型、海洋能源装备在内的五大装备。在渤海中部海域,海油工程青岛公司正在建造的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项目中心处理平台刚刚封顶。作为我国东部第一个大型、高产、特高含凝析油的千亿方凝析气田,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天然气、凝析油等产品初步处理和集输的功能。海油工程青岛公司渤中19-6项目1期项目经理郑德勇说:“我们首次采用循环注气开发方案,首次在渤海油田采用自主设计的三甘醇脱水系统,多项突破填补了国内海上油气田开发技术空白。”
威海金陵总工程师欧书博对客滚船市场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从市场趋势来看,头部客滚船船东企业正在不断通过下单新船、企业并购等方式扩大自身运力规模,以不断强化主导地位,同时,由于货运业务更加稳健、收益更为可观,预计未来的新造船订单将更多以货运运力为导向。“从船型趋势发展来看,日益严苛的IMO及欧盟等区域性环保法规压力,叠加欧洲船东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客滚船型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两方面齐头并进,能效水平得以快速提升,考虑到当前船队老旧船舶比重较高,未来由替代燃料驱动的更新换代需求十分可观。”
“我国航运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航运业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总工程师李悦表示。
中国船协预测,未来两三年,我国船企将迎来交船的高峰期。2023年至2024年,是大型集装箱船集中交付期。2025年至2026年,是大型LNG船集中交付期。近2年来,全球新造船市场保持活跃,不同船型市场需求呈现轮动发展,大型集装箱船等新船价格大幅增长,在保证企业生产连续性的前提下,优化经营策略,把握好接单节奏,进一步提高新接订单质量,迎接新机遇。
高质量转型面向深海
近年来,山东省重点船企将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快速提升船舶建造质量和效率,把降低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紧抓智能化建造机遇的道路上不断加快追赶先进的步伐。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联合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中集控股海外知名设计公司挪威BE公司和瑞典BT公司,形成中欧互动的研发创新格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海工装备的整体性能,对接支持智能制造,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环节的智能化贯通,构建了“以平台造平台”的体系。为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缩小与日韩等国际先进船厂的差距,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签订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合作协议,在广泛引进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网络-实体”融合架构,以智能制造技术为纽带,实现生产过程各环节智能化。
“数字化转型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应对商业挑战的战略推动力,达索系统一直致力于提供船海行业一模到底MBE的全栈解决方案,十年来持之以恒在中国船舶集团主机厂所推广基于模型的数字化转型之旅,助力中国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达索系统首席技术官赵文功表示,数智创新技术可重塑船海行业韧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洋装备产业处处长韦伟此前曾表示,山东高度重视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并以实施船舶海工装备标志性产业链链长制为总抓手,聚焦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高技术特色船舶、高端海工装备、核心配套三大领域,瞄准“深海极地绿色智能”四大方向,进一步研究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调结构、补短板、增新品、强配套、优链条、育集群,着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作为山东向海图强的重要战略“支点”,按照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保持在全国前三位,产值占全国的30%左右,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助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经略海洋的山东,船舶智能制造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