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84艘订单!湖北加速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2023-12-25 09:20 | 国际船舶网 国内造船
一天签约84艘智能船舶建造合同,订单金额约54亿元,总投资24亿元的两家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同步开工建设,内河船舶工业大省湖北省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打造中国最大的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黄冈市船企签下84艘智能船舶订单订单金额共计54亿元
据黄冈市经信委消息,12月22日,湖北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推进会在黄冈市区召开,会上黄冈市船企签下84艘智能船舶订单,订单金额共计54亿元。
当天在大会的绿色智能船舶订单签约仪式上,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与信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长海船务有限公司、舟山万舸航运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江海联运新能源集散两用船、沥青船、重吊船、标箱集装箱船等57艘订单,订单金额约54亿元。其中,签订俄罗斯伏尔加河江海直达船等绿色船舶等30艘订单,订单金额约18亿元。
据介绍,流动资金有限、开保函难、原材料采购成本高等问题,是制约船舶企业承接大额订单的突出瓶颈。经过前期努力,当天会上的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签约中,黄冈市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武穴市长江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均与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入链协议。
据介绍,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内河唯一专业化的船舶供应链平台公司,可为船舶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综合信息、物流贸易、科技赋能、金融保障、业态融合“一站式”服务。在以供应链思维破解制造供给端瓶颈同时,在航运需求端通过标准化的“绿色智能船舶直租赁产品”和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破解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初期投资成本高的市场痛点。
当天会上,黄冈市与湖北金控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武汉长海船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东湖新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署融资租赁、船舶建造合同,签订绿色智能公务船、旅游船等27艘订单。
目前,该公司手持绿色智能船舶订单量51艘,意向洽谈订单量40艘。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完成并上线测试,计划2024年3月正式投运。
湖北省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黄冈被寄予厚望
黄冈是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拥有200 余公里长江岸线,建有6个港口、38个货运码头,港口吞吐量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船舶工业基础较好,是湖北省四大船舶制造产业基地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黄冈船舶产业年建造能力260万载重吨、年修理能力170万载重吨,拥有船舶修造技术资质企业9家,在化学品船、工程船、江海直达船、散货船、LNG双燃料船等细分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船舶建造业市场份额占全省三分之一,船舶企业数居全省第二,建造能力居全省第三。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合作备忘录》。此外,《湖北省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22-2025)》《湖北省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若干措施》等文件密集出台,黄冈被寄予厚望。
今年7月,《黄冈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23-2025年)》出台,提出构建原材料供应、船舶制造、航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全力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示范区。
12月22日上午,湖北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推进会召开的同时,黄州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正式成为全省绿色船舶智能“八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之一,同步开工建设。当天,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正式挂牌。
黄州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项目规划利用长江岸线4360米,建设用地规模8160亩,涵盖1个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2个产业基地建设,8个产业功能区和多个产业应用场景,已初步具备绿色智能转型条件,龙头企业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境内唯一一家“一级II类”大型民营造船企业,年造船能力达到160万载重吨。
据介绍,总投资78亿元的黄州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将以支持合创重工为龙头的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分步实施”原则,重点打造“1+2+8+N”产业体系,即打造一个黄州智能绿色船舶产业园;建设“绿色智能船舶总装建造及产业配套基地、船舶绿色智能服务保障基地”两个基地;打造“绿色智能船舶总装建造区、船舶绿色智能产业配套区、船舶智能运营服务区、分段智能制造示范区、绿色智能产业发展区、绿色能源补给示范区、绿色修船示范区、绿色拆船示范区”等八个产业功能区;培育N个智能绿色船舶产业应用场景。
据介绍,聚焦设专业园区、出台专业政策、完善专业配套,将把黄州船舶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新能源船舶和特种工程船舶制造示范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2万人,创造税收15亿元。
今年以来,在市区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破解了融资难题,目前订单已达50亿。湖北江润造船有限公司,具有一级Ⅲ类钢质一般船舶建造资质。造船硬件设施设备齐全,具备承接三万吨以下国内国际航线各类船舶生产条件。中船重工712所黄冈产业园是黄冈市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首个军工企业,总投资达16.5亿元。整个园区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0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创造税收15亿元。
下一步,黄州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将以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为基础,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提高船舶制造的精度和效率,注重节能、环保、安全等要求,推动船舶产业升级和转型。
根据《黄冈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23-2025年)》,黄冈市将加快推进现有船舶制造骨干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打造示范船舶、培育试点企业、应用创新成果。到2025年,初步建立技术成熟、配套完善、市场优化、体制健全、利于推广的绿色智能船舶典型示范应用场景,黄冈船舶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内河船舶工业大省,湖北将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湖北作为内河船舶工业大省,在内河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明确规划布局,提出产融合作、技改升级、专项补贴等政策措施,着力发展绿色造船、绿色船舶、绿色航运,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坚持示范应用、先行先试、稳步推广,在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图:12月22日,湖北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推进会武穴分会场暨湖北省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开工仪式举行。
推进会当天,总投资合计24亿元的黄州、武穴园区集中开工。据介绍,此前,总投资50亿元的宜都园区已经开工,新洲、枝江、秭归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江陵园区、武昌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集聚区建设也在快速推进,随着标志性园区加快形成,供应链平台加快建设,产融合作模式加快推广,配套设施加快投用,将实现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串珠成链、集链成群。
新能源船舶制造成本较高、续航里程偏短,为破解难题,湖北省政府新增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船舶绿色动力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发展,武汉、宜昌、十堰、黄冈等地方政府积极跟进,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今年初,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及多个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湖北省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旨在全面推动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的快速发展。措施涵盖了五个重点方面,包括绿色智能船舶的规模应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其中包含16条具体措施,涉及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资金的投入和创新政策支持。
措施重点强调了船舶动力零碳、低碳升级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支持绿色智能船舶的规模应用,并将其放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旨在加速省内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并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或升级改造。
湖北将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对首次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主体单位,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重点在武汉、襄阳、宜昌、黄冈、荆门等地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给予适当考核奖励。支持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参与竞争,对择优纳入支持范围的项目,按照项目生产性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不超过1000万元。
今年以来,湖北省在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行业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标准船型谱系的建立、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关键系统集成的完善,以及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湖北省政府新设立了专项资金,旨在支持绿色智能船舶的科技创新和规模化运用。
推进会当天,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集团绿色智能航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合创重工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黄冈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揭牌,并举行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绿色智能船舶订单签约仪式。
近年来,湖北省整合涉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船舶创新资源,筑牢绿色智能船舶“创新链”,加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打造“三峡氢舟1号”“长江三峡1号”“华航新能1号”等一批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示范船型,长江、汉江、丹江口库区等水域LNG动力船舶、电动船舶快速增长,形成“产融合作支持绿色智能内河船舶融资租赁”的典型经验,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湖北省船舶工业营收660亿元、同比增长15.2%,预计全年产业营收超720亿元、同比增长超15%;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同比分别增长35.3%、32%。2023年,湖北省共有70艘绿色智能船舶先后开工,湖北省内电动示范船(含在建)已超15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