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开工数量同比增长超500%
2023-12-25 08:22 | 长江商报 国内造船
通过有效政策引导,逐步缓解船东企业成本焦虑,今年以来,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开工数量同比增长超500%。
日前,湖北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推进会发布消息,2023年,湖北省共有70艘绿色智能船舶先后开工,湖北省内电动示范船(含在建)已超150艘。
新能源船舶制造成本较高、续航里程偏短,为破解难题,湖北省政府新增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船舶绿色动力(601330)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湖北省船舶工业营收660亿元、同比增长15.2%,预计全年产业营收超720亿元、同比增长超15%;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同比分别增长35.3%、32%。
新增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明确规划布局,提出产融合作、技改升级、专项补贴等政策措施,着力发展绿色造船、绿色船舶、绿色航运,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坚持示范应用、先行先试、稳步推广,在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推进会当天,总投资合计24亿元的黄州、武穴园区集中开工。湖北省国防科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总投资50亿元的宜都园区已经开工,新洲、枝江、秭归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江陵园区、武昌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集聚区建设也在快速推进,随着标志性园区加快形成,供应链平台加快建设,产融合作模式加快推广,配套设施加快投用,将实现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串珠成链、集链成群。
新能源船舶制造成本较高、续航里程偏短,为破解难题,湖北省政府新增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船舶绿色动力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发展,武汉、宜昌、十堰、黄冈等地方政府积极跟进,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今年初,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及多个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湖北省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旨在全面推动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的快速发展。
《若干措施》涵盖了五个重点方面,包括绿色智能船舶的规模应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其中包含16条具体措施,涉及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资金的投入和创新政策支持。
《若干措施》重点强调了船舶动力零碳、低碳升级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支持绿色智能船舶的规模应用,并将其放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旨在加速省内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并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或升级改造。
湖北将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对首次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主体单位,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重点在武汉、襄阳、宜昌、黄冈、荆门等地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给予适当考核奖励。支持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参与竞争,对择优纳入支持范围的项目,按照项目生产性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不超过1000万元。
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以来,湖北省在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行业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标准船型谱系的建立、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关键系统集成的完善,以及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湖北省政府新设立了专项资金,旨在支持绿色智能船舶的科技创新和规模化运用。
推进会当天,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集团绿色智能航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合创重工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黄冈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揭牌,并举行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绿色智能船舶订单签约仪式。
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吴卫国建议,在“产学研”基础上,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机构、用户参与的模式,“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推进内河船舶产业实现量产,实现内河水系船型大型化、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通过做实产业基础,构建产业集群,加强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合作。
近年来,湖北省整合涉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船舶创新资源,筑牢绿色智能船舶“创新链”,加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打造“三峡氢舟1号”“长江三峡1号”“华航新能1号”等一批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示范船型,长江、汉江、丹江口库区等水域LNG动力船舶、电动船舶快速增长,形成“产融合作支持绿色智能内河船舶融资租赁”的典型经验,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湖北省船舶工业营收660亿元、同比增长15.2%,预计全年产业营收超720亿元、同比增长超15%;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同比分别增长3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