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齐“三颗明珠”,上海造船业成全球唯一

2023-12-27 14:12 | 文汇报 国内造船


国产首制大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建成并交付运营,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首度创下一年交付6艘船的纪录,全球最大双燃料集装箱船、最大汽车运输船等高端船型订单被收入囊中……即将过去的2023年,上海船舶工业取得一系列来之不易的成绩,尤其是三大船企不仅全部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而且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向前突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造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刷新激动人心的历史

对上海船舶工业来说,2023年无疑是激动人心、值得铭记的一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三大船企——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齐头并进,圆满完成年度任务。统计显示,今年三大船企共完工交船58艘、新接订单75艘、累计手持订单超过210艘,相关指标分别实现同比增长20%、4%和15%,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

今年上海船舶工业最富里程碑意义的业绩,当属国产大邮轮的交付。作为中国船舶集团一号工程,“爱达·魔都号”前后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由外高桥造船在11月4日实现命名交付。由于大邮轮和LNG运输船、航空母舰一道被并称为全球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由此,上海也在今年成为全球唯一集齐“三颗明珠”的城市。目前,“爱达·魔都号”已进入商业首航倒计时,未来将为我国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邮轮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在同样具有高难度、高附加值特征的LNG运输船建造领域,上海今年也创造了历史。沪东中华在过去12个月中,共交付大型LNG运输船6艘,刷新我国造船业纪录。同时,该公司的LNG运输船在手订单超过40艘,同时在建15艘;预计未来5年,该公司还将陆续交付各类LNG运输船近50艘。算上正全力推进本企业LNG首制船项目的江南造船,可以说,这两大船企的携手并进,上海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大型LNG船建造中心,从而为我国高端制造和“双碳”战略落地推进作出积极贡献。

世界级效率背后的创新

国产首制大邮轮的交付,代表了上海船舶工业在应对复杂巨系统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某种意义上,“爱达·魔都号”相当于一座用2500万个零件组合成的超级海上城市,其系统复杂度是大飞机的5倍、高铁的13倍。考虑到邮轮对总重、平稳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高要求,可以说,大邮轮的设计建造面临多种限制性条件,能在这种情况下克服诸多不利条件如期“交卷”,代表了上海船舶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部分领域已具备世界级水平。

基于自主创新的数智化造船平台,外高桥造船的设计、采购、物流、计划等环节已全面走到线上,产业链上下游也越来越深入地实现了信息共享、管理协同。随着大邮轮项目的推进,数智化平台的峰值处理能力已从过去的2万条计划提高到20万条,大大提升企业的效率和响应能力。凭借这一实践,两周前,外高桥造船入选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国家队”和“排头兵”。

不仅是大邮轮,上海船舶工业今年的亮眼表现与各船企大胆的数字化探索密不可分。江南造船不仅通过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样船”,使单船的搭载周期平均缩短约2个月,而且在5G制造、智能焊接、低温处理等工艺领域推进一批智能化装备和技术应用,使得造船模式更高效、低成本。沪东中华的3D数字化设计比重目前已超过90%,同时带动公司在研发、建造、检验、管理、运维等环节的快速化和精细化,其核心主力船型的关键生产周期因此缩短14%以上。就在本月,沪东中华最新交付了一艘17.4万吨LNG运输船,其总建造周期仅有17个月零8天,速度和质量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单新品源源不断

在上海船舶工业“年终答卷”背后,有一个值得提及的“隐藏数据”——今年,三大船企不仅完工交付58艘商品船,产品结构更是进一步实现优化,特别是中高端船型占比,今年历史性地首次超过90%。

事实上,在大邮轮和LNG船之外,今年从上海驶向全球的“名船”还有不少。江南造船建造的9.3万立方米第四代双燃料超大型VLGC(液化气运输船)、9.8万立方米超大型VLEC(乙烷运输船),目前都是同类船型的全球之最。沪东中华也在建造全球集装箱“带货王”2.4万标箱(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同时,交付了最新一代的绿色高效节能船型1.3万标箱大型集装箱船。此外,外高桥造船也如期交付世界独创的Fast4Ward通用型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19万吨双燃料动力好望角型散货船等一批高端船型。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高端的制造模式,上海三大船企已掌握得炉火纯青,成为“常规动作”。沪东中华的LNG运输船,目前已实现2个月交付一艘;江南造船今年交付VLGC共9艘,平均每40天就能交付一艘;外高桥造船不仅在半年内累计交付7000标箱集装箱船12艘,月均2艘,备受关注的大型邮轮2号船,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明年4月有望下坞搭载总装。可以说,这些高端产品已进入节拍化、批量化建造的新阶段。

除了交船外,今年上海船舶工业在新订单获取、新产品研发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虽然国际船舶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但三大船企近几年来先后接获了全球最新的双燃料动力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全球最大的1.08万车位汽车运输船、1.5万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等新订单。另外,全球首型、世界最大的2.4万标箱级核动力集装箱船、全球最大的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运输船,以及可实现零碳排放的氨动力船、4万立方米大型液氢运输船等一批新船型,也获得国际船级社的原则性认可证书。

可以预料,这些新订单、新产品的涌现,将为上海船舶工业进一步践行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韧性。

作者:张懿

文:本报记者 张懿图:袁婧 张黎编辑:施薇

END

关键词: 上海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