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功勋“老将”!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迈向新征程

2024-04-24 08:08 | 国际船舶网 船舶动态


4月中旬,在10余艘工程船、守护船的集体鸣笛致敬下,我国挺进深水的功勋重器——“南海胜利”号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通过拖轮的牵引踏上了漫漫海外之路。

至此,在流花油田服役了28年的“深水组合”——“南海挑战”号、“南海胜利”号全部退役。28年间,这对“明星组合”贡献开发深水油气2300万吨,留下了一张彪炳史册的成绩单,为加快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卓越力量。

就在距离“南海胜利”号不到7公里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海上安装作业正紧锣密鼓推进,中国深水油气开发,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

1987年2月,南海东部石油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中部300多米水深处,发现了我国海上最大礁灰岩油田流花11-1油田,石油储量超过亿吨级。

油田开发系统由一艘用来钻井和提供水下支持的FPS(浮式生产系统)“南海挑战”号和一艘安置生产设施和原油储存系统的15万吨级FPSO“南海胜利”号组成,并于1996年投产。一场名为“流花”的双向奔赴,就此拉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南海东部油田对外合作的序幕。

中国海油于2003年7月成立流花油田作业区,正式全面接管流花油田。流花油田刚开始自营的时候,油藏工程师便积极分析主区油井生产动态,总结出影响生产井效果因素,并重新展开了精细研究,决定向鞍部和3井区进军,使其成为了油田增产的主力军,油田年产量重上一百万吨。自营道路上的闪亮业绩,证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管理好国际先进水平的,海上生产设施。

2006年,正值投产十周年之际,流花油田遭遇超强台风“珍珠”正面袭击,油轮的7根锚链、3根软管断裂,15万吨的“大块头”仅靠剩下3根锚链系泊,平台大部分锚链也被扭断,油田被迫停产,断裂锚链与软管的修复工作须在水下300米处实施,在世界海洋工程史上没有先例可寻。

中国海油整合20多家工程队伍攻关并自研改装一艘重型吊装船对软管进行打捞,历时1年零3天的维修,油田实现了提前一年复产的奇迹,中国海油在深水工程维修技术方面成功掌握了自主技术和管理体系,并锻炼出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

2012年9月,流花油田迎来了我国首个自主开发的深水油田流花4-1油田,多项技术为国内首次应用,实现了10余项技术创新,为中国海油走向深水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南海东部油田持续攻关,多重模式双效控水技术、国产采油树等先进技术设备实现集群化。2024年,流花4-1油田两口调整井顺利投产,日产原油达800立方米,时隔10年再次回到日产量超千方的巅峰。

近年来,流花11-1/4-1油田采收率实现逆势提高,延长寿命近30年,迎来了二次开发的机遇,两座老设施也光荣完成历史使命开启了退休前的准备。

此次流花老油田弃置项目,是国内首次在深水海域进行设施弃置作业。两套深水浮式设施的系泊系统由多段钢缆和锚链有力连接而成,如同植物根系般稳稳扎根,首先要将其完整解除再护送到达指定地点。

解脱团队精简工序,首次设计快速解脱方案,同时制订极端工况应急预案,保障作业安全进行。由于作业平均水深近300米,海域内波流、表面乱流频发,海面像“蹦床”般起伏,限位作业人员精细控制,将两个“大家伙”摇摆幅度在5度以内,位移不超过5米。

同时,限位拖轮通过索具与船体紧密连接,伴随着水下机器人将大腿一般粗的钢缆成功切断,设施顺利解脱,在拖轮的牵引下,缓缓驶离流花油田所在海域。经历诸多挑战的流花油田,在增添一份厚重之余,仍保留着骨子里的浪漫与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按照作业计划,项目团队接下来将加快推动“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平台及圆筒型FPSO的海上安装、设备调试等工作,推动亿吨级深水老油田焕发新生机。

END

关键词: 中国海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