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打造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

2024-07-17 22:16 | 济宁改革 船厂动态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充分挖掘内河航运资源,坚持“新船型、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理念,发展新能源船舶制造产业,打造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引领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3月16日,首艘80米LNG加注兼加油趸船正式下水。

抢抓机遇、敢想敢干 布局绿色智能船舶新赛道

抢抓政策机遇。2022年以来,工信部等五部委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年—2030年)》,省委、省政府将船舶产业发展列入《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 “支持建设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建设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与当前国家政策高度契合,抢占内河新能源船舶发展的先机。

抢抓合作机遇。济宁能源联合中集集团、宁德时代、武汉理工大学联手打造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是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专门成立济宁能源-武汉理工新能源船舶技术研究中心,总投资30亿元,建设船体联合车间、分段装焊车间、涂装车间、舾装综合车间、船台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具备年造新能源船舶400艘、修船100艘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税收1.6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带动船舶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系统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

强力推进、攻坚克难 跑出项目建设新速度

效率至上,赶抓工期推进项目建设。围绕劳动生产系统关键路线,优化施工工序和劳动组织,大幅压缩建设总工期,抢抓施工黄金季节,开展劳动竞赛,投入力量1200余人、大型施工机械100余台,多工种联合作战,各工作面平行作业,施工、监理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轮班24小时吃住在现场,昼夜施工、全面推进。施工单位还创新应用塑钢模板、液压振动夯机等技术装备,实现施工效率质量双提升。

降低成本,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精准把控项目设计、精准定位项目规模,科学合理编制工程预算,强化各项工作考核奖惩,积极主动参与监督招投标各个环节,引入业务素质过硬的监理公司、跟踪审计等第三方机构,强化项目全过程控制,严把原材料入场关、现场安全质量控制关、工程质量验收关,基建设备部对照采购清单通过科学比照,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实现了项目整体安全优质高效施工。

高点定位、高标要求 打造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新基地

造绿色智能化船舶。全力推动90米LNG动力集装箱船、67.6米LNG动力多用途船、67.6米纯电动力多用途船、57.8米LNG动力船4个新能源船型研发制造,打造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内河标准化船舶系列新产品,积极申报“国家绿色智能内河船型目录”。船舶设计立足新时代新能源技术的特色,以“绿色新能、古河新韵”设计定位,艺术外观设计古为今用,传承古代漕船的文化特色,90m船型采用“双龙”设计,57.8m船型采用“单龙”设计。通过技术成果集成,显著增加装载量,大幅降低单位载重阻力,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降低15%。4E绿色智能船舶,通过5G技术、北斗交互技术等先进技术,研发构建船舶智能驾驶、智能机舱、智能货控等系列智能系统,构建航运领域港、产、运一体的智能化体系,实现数字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建绿色智能化船厂。以数智造船为核心,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采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能源管理系统、智能船舶技术等核心技术,从模式、工艺、流程和管理四个方面实现数智造船,推动船舶制造的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实现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引领内河船舶数智化变革。探索新技术路线,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研发构建船舶智能驾驶、智能机舱、智能货控等系列智能系统,提升产品续航能力和安全运行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项目选用业界一流设备,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了船体、涂装、舾装“一体化”“批量化”生产,从生产到下水,周期三个月左右,比传统船厂快了近一半时间。同时,依托济宁市现代港航物流全产业链优势,有效带动园区腹地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形成百亿级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打造京杭大运河新能源运输先行区。

END

关键词: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