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造船:“流量”变“增量”
2025-03-03 17:38 | 中国船舶报 国内造船
近期,在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三大主要造船地区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着力将船海产业优势转化为地区发展优势,将船舶“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从产业格局看,青岛、烟台、威海三地“主业突出、功能互补”,三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未来船舶海工产业的发展描摹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青岛市将加快绿色船舶制造扩能升级步伐,实现中船双燃料发动机、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项目竣工投产。同时,推动“国信”“深蓝”系列养殖装备投入运营;推进深海矿产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深远海资源保藏与环境模拟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布局深海开发装备产业;深入开展“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海洋物联网产业发展;做大船舶交易市场规模;建强海事海商仲裁服务平台;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支持崂山实验室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实施30项涉海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驻青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产业应用研究;促进海洋科技大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做实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威海市将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能级跃升,加快构建海上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条,争创首批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同时,积极培育现代航运服务业和临港产业,优化港口功能定位,提升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乳山港打造北方海工装备特色港口;加快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建设,完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配套设施,打造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试验检测认证基地,形成海空天潜一体化智能观测设备产业链;深入实施智慧海洋工程,加快发展智慧设施渔业,推动涉海产业智能化改造,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烟台市将壮大海工装备产业,加快建设蓬莱海工产业园,开建山东港口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二期,建成山东送变电海缆运维基地;做优海洋渔业,实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建成4座深远海养殖网箱,建设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矿业,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三山岛北部海域全国最大海底金矿采选项目,打造滨海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示范城市;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高标准建设龙口海洋高新区,推进崂山实验室海岛零碳研究中心落地。争创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力争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