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神话”幻灭!巨头停止投资零排放散货船

2025-03-13 19:35 | 海运圈聚焦 船市观察


在Golden Ocean前首席执行官的建议下,投资公司J. Lauritzen已决定暂停对零排放船只的新投资。

资本退潮:绿色雄心的冰冷现实

J. Lauritzen是由DFDS主要股东Lauritzen Fonden拥有的投资公司,旗下拥有干散货航运公司Lauritzen Bulkers,并投资了三只航运基金和多家航运股票。该公司首席执行官 Kristian Mørch直言不讳:“现在不是时候。”

该公司曾豪掷约10亿美元布局绿色船舶,包括三艘甲醇双燃料Kamsarmax干散货船。然而,当他们计划进一步扩大“零排放资产”版图时,却选择了踩下刹车。原因何在?Mørch给出了答案:新船建造成本创历史高位,大型租家对长期租约的兴趣减弱,融资环境趋紧。

绿色船舶是资本密集型投资。J. Lauritzen旗下三艘甲醇双燃料Kamsarmax新船的总成本约为1.4亿至1.5亿美元,比传统船舶贵出20%-30%。这三艘船已锁定与嘉吉(Cargill)的长期租约,融资结构(40%自有资金,60%债务)看似稳健。但如果没有租家的背书,下一笔投资的风险将完全压在船东肩上。Mørch坦承,若没有租约在手,向银行和投资者募集“风险资本”几乎是痴人说梦。

这暴露了航运业绿色转型的资本悖论:船东想投,银行不给钱;投资者想看回报,市场却不买单。J. Lauritzen的暂停,不是放弃,而是理性的观望——在资本热潮退却时,选择保存实力。

绿色船舶的核心在于替代燃料,但甲醇、氨气等技术路径远未成熟。J. Lauritzen聘请前Golden Ocean CEO Ulrik Andersen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耐人寻味:“技术问题悬而未决。”

以甲醇为例,尽管J. Lauritzen的三艘新船号称“零排放”,但前提是使用绿色甲醇(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现实却是,全球绿色甲醇供应量仅占需求量的冰山一角,大部分甲醇仍来自化石燃料,减排效果大打折扣。Mørch提到,嘉吉尚需解决“终端客户是否愿意为新技术买单”和“燃料从哪里来”的难题。换言之,即使船造出来了,能否真正实现“绿色”,还是个未知数。

基础设施建设遥遥无期,技术的不确定性,让船东在下注时如履薄冰。J. Lauritzen的选择,折射出中小船东在技术迷雾中的无奈:与其冒险押注尚未成熟的未来,不如守住现有的阵地。

市场需求:绿色溢价的幻灭

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归根结底要靠市场需求驱动。然而,J. Lauritzen的分析显示,大型货主对绿色船舶的热情正在消退。Mørch一针见血:“客户参与新燃料船舶租约的意愿下降。”这意味着,货主不愿为“绿色”支付溢价。

过去几年,绿色航运曾是货主品牌形象的加分项。嘉吉等贸易巨头愿意签长约,支持J. Lauritzen的甲醇船项目。但如今,随着全球经济放缓、运费波动,货主更关心成本而非环保标签。Mørch提到,新船30年的生命周期风险对小型船东来说难以承受,尤其在市场需求不明朗时。

J. Lauritzen的暂停并非孤例,而是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分水岭。大型玩家如马士基(Maersk)、达飞、MSC正加速布局甲醇、LNG船队,凭借规模优势抢占先机;而中小船东却因资金、技术、市场三重压力,选择收缩战线。这种分化,可能重塑行业格局。

在海运圈聚焦看来:绿色航运的未来,不仅在于技术突破,而在于利益协同。

船东需要降低投资风险,政策补贴和融资支持不可或缺;

货主需被激励支付绿色溢价,碳税或市场机制是关键;

燃料供应商必须扩大绿色燃料产能,打破供需瓶颈;

监管者则应加快规则落地,给行业明确的信号。

J. Lauritzen的“三艘船”已迈出一步,但后续停滞说明单靠企业雄心远远不够。2026年,当首艘甲醇船交付时,她将在“绿色走廊”中航行,还是沦为昂贵的摆设,将取决于整个生态链的协同进化。

END

关键词: Golden OceanJ Lauritzen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