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发货”,赴美订舱量“雪崩”!船公司大量取消航次!

2025-04-10 19:42 | 海运圈聚焦 船市观察


“停止发货”、“订单撤回”、“航次取消”——在中美关税大战之下,跨太平洋贸易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

过去一周,跨太平洋航运市场的景象可以用“雪崩”形容。根据供应链数据平台Vizion的统计,赴美集装箱订舱量环比暴跌67%,从51.6万TEU骤降至16.9万TEU;中美之间的订舱量更是从14.8万TEU跌至5.4万TEU,跌幅超60%。出口端同样未能幸免,美国一周内的出口订舱量从13.9万TEU降至8.3万TEU,对中国出口则从8000TEU腰斩至4400TEU。

美国的高额关税成为压垮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关税加征的“震中”,席卷整个亚洲制造基地。作为“中国+1”战略的受益者,越南近年来成为美国集装箱进口的重要来源国。Linerlytica分析显示,2024年中国与越南合计占据美国集装箱进口总量的51%。如今,高额关税直接刺破了这一供应链的泡沫,多家亚洲制造商被迫取消订舱。

据《Loadstar》报道,仅在越南设厂的台湾纸业厂商就撤回了约300个集装箱的货量,五月及后续订单更是全面停滞。一位制造商坦言:“客户明确要求5月不要发货,新关税让价格体系彻底崩溃。有客户甚至要求我们降价46%,以抵消关税带来的成本上涨,但这根本做不到。”

制造业的撤单、停工、裁员,正通过“减产—压舱—跳港”的路径迅速传导至航运链条。一艘船如果没有货,就不值得开;一条航线如果长期亏损,就不值得维持;而一个区域如果订单持续流失,那么对应港口、仓储、拖车、报关等所有服务链都将随之缩水。

对船公司而言,眼前最棘手的问题并不是利润收缩,而是“到底该不该开船”。4月初,托运人抢在关税正式落地前“前置出货”,一度推高亚洲-美西航线运价至2,453美元/FEU,美东航线升至3,637美元/FEU。但这仅是“绝望性反弹”。

Freightos分析师Judah Levine警告称,这种抢运背后,是即将到来的深度需求塌陷。

Judah Levine指出,这种“前置出货”很可能导致接下来一段时间赴美需求大幅回落。许多托运人将观望后续谈判与政策走向,从而导致短期需求陷入低迷。

“跨太平洋航线的传统旺季,今年恐怕将极为冷清。”Levine认为,等到现有库存被消耗后,市场是否能够恢复将取决于贸易战对经济基本面的冲击,消费需求下滑将直接传导至运力需求下滑。

面对舱位空置的威胁,船公司迅速采取行动。ONE宣布,原计划5月开通的PN4美西新航线无限期延后,其所在的Premier Alliance联盟也同步中止相关服务部署。与此同时,地中海航运(MSC)在Orient周班航线和Pearl美西航线上取消多个航次,甚至连区域性承运人如TS Lines也宣布取消原定4月29日开航的AWC2服务。

eeSea数据显示,4月远东—北美航线预计取消49个航次,5月已记录36个空白航次,预计跳港总数将超40个。航运分析师Lars Jensen警告:“如果订舱量暴跌数据属实,这将是贸易流动中极为严重的一次干扰。”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停止向美国发货”的呼声,或许只是这场关税风暴中的一幕插曲,但它却真实反映了航运业当前的困境。集装箱订舱量的暴跌、船公司的大规模停航、运价上涨的幻灭,无不指向一个残酷现实:全球贸易的脆弱性正在被无限放大。

END

关键词: 关税集装箱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