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业历史性变革“启幕”!减排机制初步成型但分歧仍在
2025-04-12 18:58 | 海运圈聚焦 船舷内外
在本周于伦敦举行的国际海事组织(IMO)MEPC 83会议上,与会各方以多数票通过了一项被视为“折中方案”的提案,拟设立全球首个国际航运温室气体排放定价机制。
这项投票结果历史意义重大,却也凸显了IMO成员国间在减排路径上的持续分歧。共有63个国家代表团,包括欧盟成员国、中国、巴西、英国和加拿大投下赞成票,而以沙特阿拉伯为首,包括卡塔尔、阿联酋和俄罗斯在内的16国投了反对票。在此前专门召开的工作组会议上,代表们试图就一项“过渡性提案”达成共识,但最终未果,沙特方面随后正式要求进行表决。
包括多个太平洋岛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选择了弃权,这些国家此前一直呼吁设立更具雄心的统一碳费机制。而美国则未派员参会,仅通过一封函件明确反对该机制,并警告称若强推收费可能采取报复性措施,因此未参与投票。
IMO惯以共识制推动决策,此次投票极为罕见,上一例可追溯至2011年围绕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的一次表决。
减排路径折中、机制设计初步成型
此次通过的草案明确了船舶燃油强度的逐步削减路线图,自2028年起设立4%的初始基准目标以及17%的“直接合规目标”。两项指标将在未来数年逐年提高,至2035年分别达到30%与43%。
未达标船舶将需按阶梯机制缴纳碳费:若未满足最低“基准目标”即进入“第二等级(Tier 2)”,每吨二氧化碳当量380美元排放将征收380美元;若达到基准但仍未满足直接合规目标,即属于“第一等级(Tier 1)”,则碳价为每吨100美元。合规超额的船舶可获得“合规富余配额”,并允许结转或集中使用。
该机制还将设立IMO净零基金,用于重新分配碳费收益。IMO秘书长Arsenio Dominguez预计该基金每年可产生110亿至130亿美元的收入。这笔资金将主要奖励使用零碳或净零燃料的行为,并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公平转型。不过,关于收益分配细节及合规执行机制,将在未来两年内进一步制定实施指南。
若进展顺利,相关MARPOL公约附则修订案将于10月特别会议正式通过,并预计于2027年生效。
“不完美的起点”,但仍是重要一步
尽管部分国家代表对该方案雄心不足表达了遗憾,但多数支持者仍认为这是一次“前行的起点”。一位代表直言:“这不是一个完美方案,但我们必须开始。”另一位则补充:“如果这周达不成协议,我们根本没有备选方案。有协议总比没有协议强。”
巴西代表在会议最后表示:“如果让IMO 176个成员各自定义‘完美’,恐怕会有176个不同版本。但即便在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我们仍然就气候变化这一紧迫议题达成了统一框架。”
不少代表认为,这份协议可视为建立未来更具雄心减排路径的“基础框架”,有望在后续机制修订中持续提升标准。有人将其类比于2011年EEDI机制,虽初期妥协但后续不断加强。
航运业迎来政策信号,投资预期更清晰
国际航运公会(ICS)对该协议表示“谨慎欢迎”,认为这为行业提供了“可接受、可持续构建”的制度框架。
国际燃油工业协会(IBIA)代表Edmund Hughes也称此次会议是“一次积极进展”,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能取得这一结果实属不易。他指出,这一政策框架将为海运燃料价值链各环节的投资提供更明晰的指引:“决定成败的,最终还是那些作出投资决定的人。但从方向看,这是正确的一步。”
太平洋岛国代表团表达失望
长期在IMO中主张设立高碳价的太平洋岛国代表,对本次会议结果感到失望。图瓦卢交通与能源部长Simon Kofe坦言:“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他认为该协议难以兑现IMO自身在2023年通过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目标。
“这不是科学导向的成果,无法体现公平转型原则,也忽视了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等冲击。”Simon Kofe表示,尽管如此,他们仍愿意在10月正式通过前继续参与磋商。
IMO秘书长强调:这不是失败
IMO秘书长Arsenio Dominguez则坚称此次会议“取得了良好成果”,并否认其为失败。他表示,虽然本希望通过共识通过协议,但多数投票依然使IMO得以迈出关键一步。
他指出,该协议与IMO去年设定的“力争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他强调:“我们还有时间继续协商和回应成员关切,我追求的是共识而非绝对一致。”
“因此,我依然保持乐观,将目光投向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