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海工出口大增41.6%!中非贸易升温的航运力量
2025-07-03 20:54 | 航运交易公报 船舷内外
今年前5月,中非贸易额达9632.1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增41.6%,哪些航运力量助推中非贸易持续升温
近日,山东青岛港的中远海运“东南非直达快航”周班轮装载着森麒麟轮胎的集装箱缓缓离港,这条将中国至东南非运输时间从40天压缩至20天的航线,正是中非贸易“海上黄金通道”的缩影。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中非贸易额达9632.1亿元,同比增长12.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期,中国对非洲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电动机及发电机分别增长41.6%、58.5%、51.1%,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此外,各大航运企业新增中非航线,为贸易增量护航。中国航运力量正以万吨巨轮为纽带,架起中非经贸合作的“海上高速路”。
中非贸易日益升温:政策红利与基建需求双轮驱动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启动以来,中非经贸关系呈飞跃式发展,双方合作在规模、深度与领域上持续突破。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贸易体量不断刷新历史峰值。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非双边贸易额达2955.63亿美元,同比增长4.8%(见图1)。按此增速推算,4~5年后中国对非出口规模有望超越美国。
从中国海关编制的中非贸易指数来看,自论坛成立以基期值100点为起点,指数一路攀升,2023年突破1000点大关,2024年进一步升至1056.53点,这一数字跃升正是中非贸易蓬勃发展的鲜活注脚。
今年前5月,中国对非进出口总额达9632.1亿元,同比增幅达12.4%,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对非出口5995.7亿元,增长20.2%;自非进口3636.4亿元,增长1.6%,双向贸易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其中中非农产品贸易规模呈现阶梯式增长,2024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跨过700亿元大关。自2024年12月1日起,中国对33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全品类零关税政策,为非洲优质特色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中国市场通道。2025年前5月,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达158.3亿元,其中咖啡、可可豆、冷冻草莓等品类进口量增幅亮眼,同比分别增长145.7%、88.6%、82%,占中国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8.4%、65.4%、84.8%。同期,中国对非出口农药制剂、农业机械分别实现12%、41%的增长,以技术装备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中非基础设施合作与油气勘探合作结硕果。基础设施方面,自2022年以来,非洲始终稳居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货物出口第一大市场。2025年前5月,中国以对外承包工程方式对非出口额达125.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6.5%,持续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油气勘探方面,在项目落地、技术输出和区域协同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北非核心市场,中国企业持续突破。阿尔及利亚成为上半年中非油气合作的焦点,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于6月17日正式中标该国BR2024招标项目,获得Zerafa II勘探开发权,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进入阿尔及利亚油气勘探市场。与此同时,洲际油气股份有限公司于6月11日获得阿尔及利亚国家油气局颁发的勘探开发资格预审证书,获得参与该国2024年招标的6个陆上高潜力区块的竞标资格,为后续获取优质资产奠定基础。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中国企业正以技术和资金实力切入北非能源开发核心赛道。
西非地区的合作则呈现传统油气与绿色能源并行的特点。在加蓬,中海油不仅推进海上天然气项目开发,其全资拥有的天然气区块探明储量达3170亿立方米,计划投资20亿美元建设浮式液化天然气船(FLNG),预计年产LNG约245万吨。在尼日利亚,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承建的丹格特炼油厂已于2025年3月投产,这座非洲最大炼油厂年产能达3500万吨,使尼日利亚从成品油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创造超5万个就业岗位。该项目不仅提升当地能源加工能力,也为中国炼化技术输出树立标杆。
在东非,中国石油参与的莫桑比克科洛尔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迎来第100船LNG外销。这标志着该项目运营迈入新阶段。自2022年6月投产以来,科洛尔一期项目已累计销售LNG 720万吨,该项目在深海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技术、绿色低碳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为FLNG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此外,备受瞩目的西芒杜铁矿石项目进展顺利,项目推进中需不断完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上这些因素推动非洲地区对各类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
船舶海工出口非洲:硬核支撑共建项目
近年,中国船舶出口总额保持高速增长,非洲是重要的出口市场。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船舶出口3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对非洲市场的船舶出口额为60亿美元,增长70%;2024年,中国对非洲市场的船舶出口额达98.64亿美元,同比增长64.4%;2025年前5月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41.6%。《航运交易公报》整理公开报道后发现,上半年出口非洲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中有不少亮点,彰显中国造船硬实力。
交付全球最大重力式自卸船“曼哈迪”轮。该船由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为利比里亚船东改装,改装后卸货效率达6500吨/小时,最高可达7000吨/小时,于2025年5月23日成功交付,交付后将驶向非洲用于矿石运输。
交付全球首艘配备海上碳捕集和封存(CCS)装置的FPSO,取名“AGOGO FPSO”。该FPSO由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改装,共计完成总重15000余吨的10个上层模块吊装,铺设电缆100余万米,同时配合开展了复杂的项目调试等系列工程,最终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全部改装工程,创造了全球同类型FPSO改装周期新的纪录。该FPSO今年4月成功交付马来西亚Yinson公司,计划2025年9月为安哥拉15/06区块的West Hub部分服务,日处理原油12万桶,储油量160万桶。
《航运交易公报》整理公开资料时发现,上半年福建省向非洲出口大量工程船。今年2月,5艘工程船由福建省易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福建易和)建造,通过半潜船“天鹅轮”驶向几内亚。时隔1个月,又有13艘工程船被装载在全球第三大半潜船“华瑞龙”,由宁德港出发,同样运往几内亚。装载的13艘船舶分别为6艘平板驳船、5艘拖轮、1艘浮吊船和1艘供应船,其中浮吊船和平板驳船由福建易和新造,13艘船舶预计总价值约为2.5亿元。这也是2025年以来中国对非洲最大批次的船舶出口项目。福建易和副总经理林宇良表示:“此次新造的百吨浮吊过驳船,属国内首制,国产化率达100%,具有起吊速度快、维修方便的优势。”他还透露,早在2023年福建易和为非洲项目制造工程船,至今已运输5批次,至少出口33艘,主要满足中国与几内亚共建重大土建工程项目、港口工程和海上作业的需要。不久还将有8艘工程类船舶会继续运往几内亚。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福建对非洲船舶出口金额达58.8亿元,同比增长318.59%,业内人士告诉《航运交易公报》,出口金额大幅增长原因或与西芒杜铁矿项目有关。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全球最大未开发铁矿之一)获批后,预计每年需170艘海岬型散货船运输矿石,而今年3月从宁德向几内亚出口的 13 艘工程类船舶很可能用于该项目的海上物流过驳。此外,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二期、乌干达姆巴莱工业园等中非合作项目也催生了对拖轮、驳船等工程船舶的批量采购。福建作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依托地理优势成为非洲基建船舶的主要供应方。
中非贸易航线:航运巨头纷纷布局
中非贸易升温后,除了船舶出口量上涨,各大航运企业在中非贸易航线上也有新布局。
2025年上半年,中远海运集团通过旗下集装箱船持续强化航线网络,同时地方港口与航运企业的合作模式创新也推动了中非物流通道的深化。中远海运在青岛港运营的“东南非直达快航”周班轮,将中国至东南非的运输时间从40天压缩至20天,覆盖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等核心枢纽港,并与32条国际班列形成“海铁联运”网络,贯通23个“一带一路”国家。该航线2025年第一季度对非出口货量同比增长30%,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中国智造”产品占比达75%,成为中非贸易的核心载体。
河北交投集团所属的渤海远洋公司则通过“中国—西非”双向物流通道的常态化运营,强化了干散货运输网络。截至2025年3月,该通道累计完成散货运输超20万吨,贸易额突破1亿元,主要运输铁矿石、水泥等大宗物资,形成“重去重回”的可持续物流闭环。渤海远洋与中基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返程装载模式,不仅优化了西非矿产资源对华出口路径,也为中国建材、机械设备进入西非市场提供稳定保障,其运力规模已覆盖几内亚、塞拉利昂等主要资源国。
2025年前5月,烟台港的中非班轮发运量达246.3万吨,同比增长83.7%,出口货物涵盖风电设备、工程机械等200余个品类,覆盖几内亚、坦桑尼亚等20余个非洲国家。尽管未直接披露班轮公司名称,但烟台港通过“铝土矿—件杂货”重去重回模式,利用返程船舶向非洲发运钢材、重型机械等物资,其物流网络与中远海运等头部企业存在深度协同。例如,烟台港与班轮公司合作推出的“水水中转”模式,将龙口港至尼日利亚奥尼港的件杂货运输成本降低20%,这类合作通常涉及中远海运等主力班轮公司的运力支持。
2025年上半年,苏州港开通长江流域首条直航非洲滚装一体航线,由“阿比盛世”轮执行每月一班的运输任务,挂靠尼日利亚拉各斯港与南非德班港,主要运输商品车及工程机械。尽管班轮公司未明确披露,但该航线的开通反映了地方港口与航运企业在中非贸易中的新尝试,可能涉及区域性班轮公司或新兴物流服务商的参与。此外,青岛港计划2025年新增3条非洲航线,并探索与非洲自贸区港口的数字化对接,目标将中非物流综合成本再降20%,这一战略布局同样依赖中远海运等企业的运力支撑。
青岛港计划2025年新增3条非洲航线,目标将中非物流综合成本再降20%,这一战略布局需要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的运力支撑。
除了老将布新局,上半年中非贸易航线上还出现一些“新势力”。
不久前,厦门象屿股份与顺达矿业合资成立的顺屿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新进入市场的参与者,其以海岬型散货船为核心运力,重点布局几内亚铝土矿运输,并同步拓展工程设备、机械物资等杂货出口业务。
5月,顺屿海运首艘满载2.1万立方米中国工程设备的货轮顺利抵达几内亚博法锚地,标志着中西非双向航运通道的实质性贯通。该公司计划通过完善港口驳运、保税仓储等配套节点,构建“去有货、回有矿”的高效运营模式,目标将中非物流综合成本降低20%以上。
镇江京口区新民洲港也在今年开通非洲航线。在新民洲港4号泊位上,满载1.35万吨的散货轮,将从这里出发驶向非洲肯尼亚蒙巴萨港、坦桑尼亚坦噶港和南非德班港。该非洲航线由江苏新民洲港务有限公司、镇江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德运船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合作,今年4月起,每月固定一艘外轮从新民洲港出发。
金融注力:为中非航运贸易提供多维支持
中国金融机构为中非航运贸易往来提供多维度的支持。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助力中非贸易发展。中国工商银行与非洲标准银行建立长达16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重点支持在非洲开展业务的中国客户及在中国进行贸易的非洲客户,覆盖能源、基础设施转型、工业化、矿业和科技等领域。2023年,标准银行促进了中非之间近40亿美元的贸易。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为中非航运贸易提供大量优惠贷款。例如,该银行为非洲国家的港口建设、船舶购置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航运基础设施水平。同时,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提供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了中国航运企业和贸易公司向非洲出口的风险,为双方的贸易往来提供保障。
中国金融机构还通过金融创新助力中非航运贸易。2025年6月11日,天津东疆完成第1000艘租赁船舶Gimi轮的签约,该船的融资采用创新的联合租赁模式,由6家租赁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提供约12亿美元的租赁融资。
目前该船舶在非洲塞内加尔近海投入油气资源开发,用于海上LNG生产和储卸。这种模式不仅为大型船舶装备在非洲的投用提供资金支持,也为中非航运贸易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开发银行也在中非航运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为尼日利亚第一个深水港莱基深水港提供6.29亿美元的长期借款。
莱基深水港于2023年4月商业运营,由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控股,新加坡托拉拉姆(Tolaram)集团、尼日利亚港务局和拉各斯州政府参股。该项目总造价为10.43亿美元,得益于良好的水深条件和先进的设备设施,莱基深水港可停靠大型船舶,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并大幅提高集装箱装卸、通关和货物周转等效率,有力带动区域工商业、服务业和国际贸易发展。
除了银行和保险机构,中国的金融政策也为中非航运贸易提供支持。例如,中国倡导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得中非贸易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减少货币兑换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这一政策的实施,得到非洲多国的积极响应,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的航运贸易往来。
此外,中国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中非航运领域有所布局。这些基金通过投资非洲的航运企业、物流项目等,为非洲航运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架起了桥梁。
中国金融机构在中非航运贸易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上,还体现在技术援助和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项目,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航运管理能力,确保航运贸易的高效和安全。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机构通过贷款、保险、租赁、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为中非航运贸易往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双方的经贸合作,推动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航运企业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承诺。在“一带一路”发展中,中国通过航线网络将中国的技术、资本与非洲的资源、市场连接;在助力非洲工业化发展中,中国通过运输大型设备和原材料,支撑起非洲的港口、铁路、能源等重大项目。
从“海上高速路”到“发展快车道”,万吨巨轮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中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中国航运力量的持续赋能,中非合作必将在互利共赢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