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把劲!给全球高端游艇产业来点儿中国元素

2025-07-25 19:12 | 中国船舶报 国内造船


我国游艇已出口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利润主要集中在加工环节,增值空间有限;

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小批量高定制游艇配套大量依赖进口,抬高了整艇制造成本;

设计人员缺乏针对游艇产品的系统训练和美学素养,原创设计能力普遍不足,缺乏自主品牌特色。

近日,在2025青岛国际游艇大会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副秘书长鲍晶为我国游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招。

国家有关部门需要从人才、制造、政策、标准、市场等多方面加大统筹力度,推动我国游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向低碳、智能、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为全球高端游艇产业竞争注入中国元素。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游艇产业具备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全流程能力。瞄准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我国部分游艇企业已开展混动、电动推进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试验,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在中小型游艇上的实际应用;同时,已经有部分自主游艇品牌在内河、水库等环保要求较高水域试点投放纯电动游艇,并取得初步市场反响。部分游艇企业还与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展开合作,为电动游艇探索更成熟的系统解决方案。

不过,当前我国游艇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制造体系不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不足,品牌认知有限、自有品牌力薄弱等诸多挑战。目前来看,多数游艇企业规模较小,虽然游艇产量整体提升,但依然是企业分散、缺乏龙头牵引,缺乏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目前多数企业“单打独斗”,未形成以整艇企业为核心、上下游紧密协作的现代制造体系,产业集中度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同时,本土游艇品牌国际知名度较低,国内企业大多以“贴牌生产(OEM)”代工为主,出口以贴牌生产为主,自有品牌面临发展“瓶颈”。我国游艇已出口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利润主要集中在加工环节,增值空间有限。我国游艇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缺乏系统的玻璃钢工艺、内装、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难以保障,游艇所需的五金、软装、导航、动力系统等多为小批量高定制,大量依赖进口,抬高了整艇制造成本。

此外,我国游艇设计多由传统商船设计人员转型而来,缺乏针对游艇产品的系统训练和美学素养,原创设计能力普遍不足,大量产品模仿国外样式,缺乏自主品牌特色。在设计工具使用方面,尚未形成类似国外设计师“美术基础+专业软件”相结合的复合能力体系,难以满足中高端市场对于外观美感、内部布局和空间利用等综合性能的高要求。

从政策方面来看,目前国内对游艇仍采取类似商船的强制检验制度,从设计、图纸审核到建造过程全流程监管,流程繁琐、周期长、灵活性差,难以满足游艇个性化、多样化、快速交付的需求。同时,我国对还8米以上私人游艇征收消费税和车船税。该政策制定于2006年,已难以适应当前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且起征标准偏低,将大量中小型入门级游艇纳入“奢侈品”范畴,不利于大众市场的培育和游艇消费的普及化。

针对当前我国游艇制造业面临的挑战,鲍晶建议,我国游艇制造业要完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开设游艇设计相关专业或方向,鼓励有条件的船舶院校增设游艇设计课程,强化美术基础、空间布局、流体造型等方面的教育,形成集美术创意、船舶工程、三维建模等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体系;鼓励企业联合国内外设计机构共建游艇设计创新中心,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推动原创产品研发,提升整体设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建设方面,鲍晶建议,我国游艇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制造端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夯实现代化产业基础,提升全链条竞争力;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体系,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游艇产业园,在传统船舶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构建游艇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提升配套效率和规模效应;支持将游艇产业与文旅、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游艇经济新生态,推动消费市场与制造能力“双轮驱动”发展。

在政策方面,鲍晶建议,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探索将部分私人游艇产品由建造过程检验转向成品认证制,借鉴欧盟CE认证、北美ABYC标准体系,在船东签署风险告知与质量责任协议的前提下,简化审核流程、提升交付效率;对当前游艇消费税政策进行评估修订,将征税起点从目前的8米适当提高,参考国际惯例按价格设定门槛,引导中小型游艇发展,推动游艇从“奢侈品”向“高端耐用品”转变;探索对国产游艇消费实施阶段性优惠政策,如购置补贴、贷款贴息、购置税减免等,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培育健康可持续的内需市场。

同时,鲍晶建议,我国游艇制造业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行业协会联合龙头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加快制修订一批覆盖设计、安全、环保、性能等方面的中国游艇标准,推动我国游艇标准体系与ABYC、ISO等主流标准接轨;鼓励游艇制造企业参加国际游艇展、行业论坛,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东南亚、中东等重点市场设立海外展示与售后中心,探索“海外设计+国内制造+全球销售”的商业模式。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与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游艇产业也面临低碳转型的压力与机遇。鲍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游艇电动化发展纳入绿色船舶发展规划,参照新能源汽车支持路径,在技术研发、产品准入、示范推广、金融保险等方面予以相应政策支持,比如鼓励企业研发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等新型动力系统,支持建设配套充电设施,建立电动游艇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对试点企业给予财政奖补、绿色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扶持等。

END

关键词: 游艇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