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船舶运维困境的智能钥匙
2025-08-24 20:57 | 中国船检 船舷内外
近日,一个由日本邮船(NYK)、MTI、商船三井(MOL)、川崎汽船(KLINE)、今治造船(Imabari)、日本造船联合(JMU)等日本海事利益相关方组成的跨行业数字孪生项目完成了第三阶段的试验。合作伙伴表示,这些试验证明了在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和数字价值创造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揭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包括数据安全和平台商业模式清晰度等。据介绍,该项目旨在通过在船舶整个生命周期中使用数字孪生技术以改进未来的船舶设计,并支持性能评估、减排和运营优化。
数字孪生技术是船舶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依托高保真三维虚拟模型与实时数据流,构建起物理船舶全生命周期的“数字镜像”。在船舶运维阶段,该技术可实现设备健康实时监测、故障提前预警、维护计划智能优化以及远程专家协同维修,将传统“定期检修”升级为“数据驱动”的精准维护模式,显著降低非计划停航风险并提升运营效率。为航运业安全、高效、低碳运营提供核心支撑。
数字孪生:破局关键
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24年航运市场回顾》显示,虽然全球船队规模已突破10万艘,载重吨位达到24亿吨,但运营效率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是船舶运营正面临的多重挑战,包括成本压力、效率困境以及技术瓶颈等。在此背景下,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成为行业发展困境的破局关键。
成本压力,不断攀升。燃料成本是航运企业最大的支出项之一,克拉克森证券(Clarksons Securities)最新计算显示,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决定实施全球船用燃料碳强度标准后,航运业将面临巨额额外燃油成本。与此同时,人力成本也在持续攀升。国际航运公会(ICS)预测,到2026年全球海员缺囗或将突破90000人。劳氏基金会联合世界海事大学共同发布的《海员可持续发展深度调研报告》也显示,全球海员缺口预计至2030年将突破30万人。这意味着人力成本将陷入“越缺越贵”的循环。数字孪生通过虚拟船员培训、远程监控与AI决策支持缓解人力短缺问题。与此同时,实时仿真航速、航线及设备工况,可优化燃油消耗与维护周期,降低运营成本与碳排放,实现船员效率与燃料管理的双重提升。
效率困境,老船与新规的双重夹击。全球商船队的老化问题日益凸显,据船舶经纪商Xclusiv Shipbrokers的报告,全球散货船及油轮船队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截至2025年1月,全球散货船队(载重吨≥10000吨)中13%的船舶船龄超过21年,较2024年同期增长12%。16~20年船龄的船舶占比为16%,同比增长29%。相比之下,现代化船舶(0~5年船龄)的数量未出现显著变化。而船龄越大,发生故障的几率越大。与此同时,IMO的环保新规正在大幅提升运营复杂度,2023年生效的碳强度指标(CII)要求船舶在2025年前降低40%的碳排放,而即将实施的EEXI法规更是对船舶能效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些都加重了船舶运营的挑战。最新报告显示,老旧船舶上的维修维护任务激增导致积压问题严重,频繁的故障排查更是挤占了关键作业与培训时间。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通过人工智能(AI)预测性维护提前预警故障,减少非计划停航。还可同步模拟排放数据,动态优化航速与燃料策略,确保满足IMO的环保新规,实现故障率与碳排放双降。
技术瓶颈,传统运维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的船舶维护方式主要依靠定期检修和事后维修,这种被动式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运营环境。更令人担忧的是,船员技能缺口正在放大这一困境。这将导致很多船舶无法有效执行制造商建议的维护计划,这种情况在复杂设备维修时尤为突出,甚至会拉高因维修不当而导致二次故障的几率。数字孪生实时监测设备健康状态,用预测性维护替代定期检修与事后维修。此外,通过虚拟培训与远程专家系统缓解专业人员的短缺,提升运维效率与决策精准度。
显然,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数字孪生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价值,帮助船舶运营突破发展瓶颈,开启智能化运营的新纪元。那些率先拥抱这项技术的企业,必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船舶运营:虚拟船长
数字孪生技术正重塑船舶运营范式,通过构建船舶实时虚拟镜像,将分散的传感器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3D模型,实现三大核心突破:实时状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可提前48小时识别主机异常振动;智能航线规划模块融合气象、洋流与港口潮汐数据,动态优化航路使燃油效率得以有效提升;能源管理中枢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精准调控推进功率与辅助设备启停,有效帮助船舶实现减排。这种“虚拟船长”技术正推动航运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的智能运营新时代。
实时状态监测:数字孪生技术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与物联网传感器融合,在虚拟空间实时映射船舶物理实体的运行状态,形成“数字镜像”。实时状态监测可通过部署在发动机、推进系统、燃油管路的传感器采集数据,驱动数字孪生模型动态更新,直观呈现设备健康度热力图。例如,某集装箱船通过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船体应力分布,当局部应力超过安全阈值时,系统立即触发红色警报。智能故障预警,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历史数据训练,建立故障预测模型。
智能航线规划及靠泊:数字孪生技术将传统“经验型”航线规划与靠泊决策升级为“数据驱动型”智能决策,这将显著降低燃油消耗、提升港口周转效率,并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系统将整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气象预报、潮汐数据、航道三维模型及船舶性能参数,形成可交互的虚拟航道,为航线规划与靠泊决策提供实时、可视化的数据支撑。智能航线规划方面,可实现动态优化,实时计算风、浪、洋流对航速的影响,自动调整航向与航速,使燃油消耗得以有效降低。多目标决策,综合航程时间、燃油成本、排放指标与安全性,生成帕累托最优航线方案,供船长一键采纳。风险预演,在数字孪生环境中模拟极端天气或航道拥堵场景,提前评估风险并生成备用航线。自动靠泊与移泊调度方面,可实现精准泊位匹配,根据船舶尺寸、吃水、潮汐窗口及码头设备状态,自动推荐最佳泊位并生成靠泊窗口。拖轮与引航的优化,基于船舶操纵特性与风流条件,实时计算拖轮数量、位置与牵引力,减少人为干预。虚拟靠泊演练,船员可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反复练习复杂靠泊操作,可有效缩短实际靠泊时间。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设计研发的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首航时,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成功实施了船舶的靠离泊作业。
能源管理与优化:数字孪生技术将船舶能源管理从“事后统计”升级为“实时优化”,其可持续采集主机负荷、辅机功率、燃油流量、电池SOC等关键参数,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能耗分布进行实时分析,形成“能耗-工况-环境”三维优化模型,为船舶运营提供数据驱动的能源决策支持。实时能耗监测与诊断,通过传感器节点覆盖主机、辅机、推进电机及储能系统,能耗参数实现实时更新,驱动数字孪生模型动态呈现能耗热力图。当系统检测到主机热效率偏离设定值时,将自动推送优化建议,帮助船员调整燃烧参数。碳排放与能效合规管理,集成IMO的EEXI、CII等法规指标,数字孪生模型实时评估船舶碳强度等级。当预测到下一航次CII评级可能降至C级以下时,系统自动生成减速航行或航线绕行方案,确保合规并减少罚款风险。此外,多能源协同优化调度,针对混合动力船舶(如LNG+电池+岸电),数字孪生平台实时计算各能源单元的边际成本与碳排放,自动分配负荷。例如,当电池SOC>80%且电价低谷时,优先使用岸电充电;在远洋航行中,优化LNG主机与电池功率配比,使燃油消耗得以有效降低。
船舶维护:虚拟“医生”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船舶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数字镜像,将传统“故障后抢修”升级为“预测性维护”。系统融合振动、温度、油液等传感器数据,结合AI故障诊断模型,实现主机、推进器等关键部件的故障提前预警;基于孪生体仿真推演,自动生成最优维护窗口与备件需求;远程专家通过增强现实(AR)叠加虚拟模型,指导船员完成复杂维修。这种“虚拟医生”模式可使维护成本有效降低的同时,大幅提升设备可用率。
故障预测及诊断:系统持续采集主机振动、温度、压力、燃油流量等关键参数,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多源数据融合与异常模式识别,当检测到异常数据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维护人员提前采取措施。利用数字孪生模型对船舶设备进行实时健康评估,预测潜在故障风险,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警”的跨越。智能诊断与决策,融合振动分析、热成像与声学监测,自动生成故障根源树。船员通过AR眼镜叠加数字孪生模型,可直观查看故障情况并获取维修步骤。远程诊断协同,岸基专家通过数字孪生模型远程查看设备三维剖面,结合AR标注指导船员定位故障点。例如,达索系统3DEXPERIENCE平台已实现跨洋远程协作,使远洋船舶的首次故障响应时间大幅压缩。
维护计划优化:数字孪生技术以船舶全要素三维模型为底座,实时接入振动、温度、油液、能耗等传感器数据,结合机器学习与蒙特卡洛仿真,在虚拟空间内对设备寿命、维护窗口、备件周转及人员排班进行多目标优化,形成“预测—决策—执行”闭环。多目标优化排程,系统会同时考虑设备剩余寿命、备件库存、坞修窗口、船期计划等约束,自动生成最优维护方案。例如,将主机大修与螺旋桨拆检合并到同一次坞修,可极大缩短停航时间,降低备件冗余成本。备件与资源协同,数字孪生模型实时同步全球备件库存与物流信息,自动触发补货或调拨指令,确保关键部件在维护窗口前到位。例如,某大型集装箱船队应用后,备件缺货率约10个百分点,库存周转天数缩短一半。人员与工具的智能调度,通过虚拟仿真评估不同维修工序的工时与风险,优化人员配置与工具部署。例如,挪威邮轮公司利用数字孪生排程,将坞修期间人力浪费减少三分之一,工具等待时间缩短超50%。
远程维护支持:数字孪生技术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与实时数据融合,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船舶设备的完整数字副本。系统持续采集振动、温度、油液、能耗等传感器数据,结合5G/低轨卫星链路实现全球高速传输,使岸基专家能够实时查看设备状态、调用历史维修记录,并通过AR/VR叠加指导现场操作,形成“虚拟专家+现场船员”的协同维护新模式。远程实时诊断,专家可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查看设备三维剖面,结合AI故障诊断引擎快速定位故障根源,平均诊断时间缩短超50%。虚拟维护手册,利用AR技术,将数字孪生模型与实际设备结合,为现场维护人员提供直观的操作指导。全球协同知识库,维修过程数据自动沉淀至云端知识库,支持多船队共享最佳实践,新船员培训周期可大幅缩短。例如,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船智云”平台,其在长航集团的一艘内河散货船上,发现气缸失效的早期征兆,提供预测性诊断,及时维护,避免了发动机大修,节约维修成本约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