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不确定性,以数智化注入“确定性”
2025-09-01 20:45 | 中国船舶报 船舷内外
推动数字技术与航运产业深度融合,是航运大国、造船大国竞相发展的关键领域;
船舶数字化与智能化带来了多维度的压力与挑战,要聚焦航运业“痛点”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日前,在中国船东协会数智航运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已经成为航运业、造船业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我国航运业要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航运业深度融合,加速数智航运技术成果转化与落地应用,促进行业共享发展成果,为智能航运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引领中国航运业在数智时代抢占发展先机。
战略选择: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
智能化与数字化是航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全球航运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环保法规趋严、供应链韧性需求激增,叠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推动航运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并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推动数字技术与航运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智能化发展,已成为解决航运安全、效率、环保问题的必由之路,是航运及相关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是形成航运新质生产力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已成为航运大国、造船大国竞相发展的关键领域。
专委会正是旨在整合航运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大学及设备供应商资源,聚焦船舶导航设备、通信系统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和推广,合力推动数智航运技术在行业内的深度应用,加速推进航运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为航运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应变求变:以自身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当前,航运业面对的外部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海运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航运业需要准确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未来全球航运业竞争中破局突围、赢得先机、把握主动权,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其中,数智化无疑是应对外部重大冲击的重要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指出,智能船舶使得船舶将不再仅是运输工具,而将成为海洋数据枢纽、浮动能源平台、移动感知终端,成为全球物流体系的组成部分。要建设“船—岸—云”一体化协同平台,推动构建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智慧航道等系统之间的协同运行与数据交互,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船岸动态状态共享与远程优化控制。
严新平建议,航运业要构建以试验场为核心的数智航运系统测试验证体系,建设“智慧海峡”“智能航道”试验验证平台,支持开展数字孪生仿真、全场景测试与多工况运行演练,降低技术落地风险。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柳鹏则指出,数智化是应对外部冲击、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他建议,要加快推动航贸数字化扩围上量,推进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入推进智慧航运、智慧物流发展。同时,发挥中远海运等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数智航运:聚焦技术前沿与实践
船舶数字化与智能化在提升航运效率、降低能耗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维度的压力与挑战,比如国际立法与标准的压力、欧美技术竞争与产业生态重构、行业需求与实施“痛点”等。行业需要聚焦航运业“痛点”精准构建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建立复合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标准规范国际化,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柳鹏指出,智能船舶是全球航运竞争的新赛道,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深化“船舶—环境—监管”全链条系统化研究,形成船舶自主航行成套技术;加强场景示范,以平陆运河、京杭运河等内河和港口拖船、沿海穿梭集装箱航线为典型场景,打造一批智能航运示范航线;加强监管创新,在可控区域内先行先试,建立技术标准、责任边界和应急规范,实现安全提质、减员增效。
与会代表认为,在专委会这一平台上,航运业政产学研用力量将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行业需求将精准对接,智能供应链产品矩阵将持续完善,从而推动航运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方向转型发展,助推中国航运业加速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跨越,助力中国早日实现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