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海盛:12年不亏神话或破

2009-01-06 09:26 | 本站原创 船东动态


一年半前,本报记者曾就造船、航运业的火爆景象做过一次深入报道,当时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忙乱的船坞上满是造船工人干得热火朝天的身影,几乎所有的船厂订单都排到了2012年,船东更是恨不得下完订单第二天就能拿船。
   
  如今景象,何曾设想?回头想来,繁荣的表象背后却满是泡沫。
   
  泡沫过后,今年的航运注定将全行业亏损,中海海盛或许正是其中一家。这家上市以来没有出现过亏损的航运企业,在谨慎了十年之后,过去两年的激进决策或许将让它自食苦果。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企业只有在危机中反思才能更好的前进。
寒风吹过,落叶满地。需求突如其来的萎缩,航运业由高峰掉进了深谷。
   
  2008年12月,中海海盛将旗下两艘沥青船以废钢价格出售,相较当年的投资,账面损失1600万元。中海海盛称,原本想以二手船出售,却没能找到买家。据悉,两艘沥青船船龄为26年,已不符合国内外大部分炼厂码头关于船龄低于25年方可进靠的要求,因而不得不提前5年报废。
   
  业内专家认为,今后几年,折旧、需求萎缩和巨额借款“三座大山”将向航运企业不断袭来。中海海盛上市以来12年不亏的神话面临严峻考验,2009年或将出现亏损。
  
  4年资金缺口超28亿

   
  与所有航运企业热衷于景气高涨时扩张一样,中海海盛在过去两年中大手笔买入、建造船只。根据已经签订的造船计划,中海海盛未来4年资金缺口将高达28.24亿元。
   
  财务报表显示,中海海盛2008年中期长期借款余额为5.79亿元,2007年底为6.25亿元,2006年年底为零。这意味着中海海盛在2007年一年间因为买船、造船向银行贷款资金超过6亿元,而这只是一部分。
   
  根据造船行业的规矩,船东先向船厂支付20%左右的订金,而后船东按造船进度分期将剩余款项支付完毕。
   
  根据中海海盛签订的造船合同,造船资金最迟在2012年中期必须支付完毕。数据显示,中海海盛尚未支付的造船资金缺口约为28.24亿元。由于中海海盛在上述部分项目中以自有资金付了首期订金,并且还投入大量自有资金购买二手船,基本消耗了上市12年来包括募集资金在内的累积资本,所以上述资金缺口将基本来自银行贷款,加上该公司2008年中期长期借款余额5.79亿元,意味着4年之后,中海海盛的长期借款可能飙升到35亿元,这是该公司最新净资产16亿元的两倍,是其总资产26亿元的1.34倍。
   
  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船东与银行签订的是抵押借款合同,在船舶造好后必须抵押给银行,包括中海海盛从银行贷款购买的二手船舶,也都是以抵押方式借款。按照银行的规定,如果抵押物价值低于所借款项,银行会要求借款方,即船东,增加抵押物或者提前还贷。
   
  对此,中国船舶工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张静认为,这是目前最危险的地方,如果银行收贷,造船企业和航运企业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抵押物追加不足或者不能提前还贷,银行将拍卖抵押资产。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对策,帮助企业、银行应对这种潜在风险。
  
  巨额的折旧摊销
   
  由于造船费时,为了快速扩张运力,中海海盛还在2006、2007年航运市场高位时投入巨额资金购买二手船。随着二手船价快速下滑,业务萎缩,这些二手船的巨额折旧摊销将从今年开始让航运业务利润更加微薄,甚至出现亏损。
   
  2006年12月,中海海盛旗下海盛香港从关联方中海发展手中,以2.4亿元的价格购买4艘油轮,并投入2000万元将油轮改造成化学品船,资金全部来自银行贷款;2007年2月,以3.5亿元代价购入一艘船龄为10年的散货船,购船资金有2.85亿元来自银行贷款;2007年12月,中海海盛又以2.02亿元资金收购中海发展三艘已到强制报废船龄的油轮,并改造成散货船,运营期限仅有3年。
   
  按照会计方面的规定,船舶将按一定折旧率折旧并计入营业成本,上述2006年底购入的二手船将使得今明两年中海海盛的折旧费用大增,仅2007年12月份购入经营年限为3年的改造船每年的折旧摊销就超过6700万元,加上在此之前买入的二手船及新造船,保守估计,中海海盛2009年、2010年每年的折旧摊销将超过1亿元。而查阅2007年中海海盛的年报,其当年新增的船舶折旧仅为4544万元左右。
   
  由于折旧将算入营业成本,这意味着,两年内中海海盛因船只折旧将大大降低航运业务的利润,加上运费下滑,今后两年航运业务可能会出现亏损。
  
  需求萎缩
   
  当BDI指数由1万点下滑到700点时,已经没有人怀疑航运业业务量在急剧萎缩。
   
  中海海盛主业是沿海运输,占据了海南省近70%的海运市场,主要向海南运入煤炭,向省外运出铁矿石。2008年年初,中海海盛与华能海南电厂签署320万吨的电煤运输合同,并且与海南联合矿业签署了140万吨的铁矿石运输合同,运量大幅上升,运价也水涨船高。
   
  不过,好景来得太慢却走得太快。据海南日报报道,10、11月,海南联合铁矿铁矿石销量从上半年每月超过30万吨急剧萎缩到3万吨以下,12月才恢复到10万吨左右,连计划的一半都达不到。本报记者致电联合铁矿总经理刘明东,他承认现在的困难,但对明年似乎很有信心,称联合铁矿的销售目标依然在300万吨以上。
   
  但就如海南一位浸淫资本市场多年的分析人士所言,计划只是计划,明年的形势能够维持今年的一半就不错了。
   
  除了铁矿石,电煤用量也在下滑,10月份全国单月用电量同比下降3.7%,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单月用电量同比下降,11月单月全国用电量更是同比下滑8.6%。据海南当地关注工业经济的人士介绍,海南用电大户中石化等大型化工项目如今都在缩减产量,停产半停产的工厂不在少数,海南电厂已经停了两台火电机组,今年的电煤用量并不乐观,而且海南电厂有不少电煤从外国进口,随着国际煤价和国际海运费率下跌,进口煤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一位长期研究中海海盛的分析师认为,今年沿海货运量减少是大趋势,只是减多少的问题,而且运价肯定要大幅下滑,甚至回归到几年前的水平。
   
  据了解,秦皇岛至广州以及到上海的煤炭运输价格去年12月下旬分别跌到每吨37元和30元,而2008年沿海煤炭合同运价分别在每吨90和65至68元,市场价格较合同价格下跌60%左右,目前运价已经回到2001或2002年的水平。
  
  12年不亏神话或破
   
  自上市以来,中海海盛的盈利状况一直非常稳定,除了每年可以从招商证券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外,主营业务利润也在持续增长。从2008年三季报情况来看,2008年盈利毫无疑问。如此算来,中海海盛已经连续12年保持盈利,这在A股上市公司中,也属佼佼者。
   
  不过,这两年的快速扩张却可能打破中海海盛持续了12年的不亏神话。巨额的负债、大量的折旧以及萎缩的业务量都让今明两年的中海海盛面临严峻的盈利压力。
   
  从2008年中期报表似乎还看不出巨额债务带来的压力。2008年6月底中海海盛长期负债余额为5.79亿元,但财务费用却是负的530万元,似乎有违常理。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中海海盛长期负债里近6000万美元的负债,2007年2月和3月,为了购买二手船,中海海盛分别贷款3127万美元和3100万美元,占中海海盛近6亿元人民币长期贷款的70%以上,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07年2月份的7.76元到2008年6月30日的6.85元,升值11.72%,人民币升值不仅弥补了中海海盛需要支付的美元贷款利息,而且还带来了盈利。
   
  不过,据业内人士分析,今明两年,人民币升值步伐会明显放缓。这意味着中海海盛从汇率中受益的部分会越来越小,承担的利息费用将越来越大,加上每年可能超过7亿元的新增贷款,以美元贷款5%、人民币贷款5.40%的利率计算,中海海盛今明两年光财务费用就要增加超过5000万元,而且会在三年内逐年递增。
   
  加上折旧,意味着中海海盛今明两年固定增加的营业成本就超过1.5亿元,这一数字是中海海盛2007年剔除投资收益后的利润。2007年,中海海盛实现货运量718万吨,实现营收9.6亿元,营业总成本为7.41亿元,净利润2.63亿元,实现投资收益1.09亿元。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沿海运价会较去年年底略有回升,但预计今年运价将较2008年的均价下跌40%以上。由于运力增加,无法预测今后两年中海海盛货运量的变化,乐观一点,如果中海海盛2009年依然能够维持2007年700万吨的货运量,即使运价比2007年降低30%,其营业利润还能保持在2亿元以上的水平,基本可以做到盈亏平衡。悲观一点,如果运价、货运量和投资收益回到2006年前的水平,中海海盛将出现亏损,越往前亏损越大。
   
  如何应对未来几年的资金缺口和财务压力,中海海盛董秘胡小波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还没有想好,但预计央行今后还会继续下调利率。
   
  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很难,但中海海盛可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来融资。按照规定,公司债券融资规模不能超过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0%,以中海海盛现有的规模,就是6亿元左右。或者可以和船厂谈判,将船期押后,甚至到压力大增时,处理一些有价值的船,渡过难关。如果再不行,就要看其大股东中国海运集团能否出手相救了。
END

关键词: 中海海盛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