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盛陈强论过冬:确保手中有粮
2009-01-07 11:02 | 本站原创 船厂动态
2008年12月28日中午,大雨瓢泼。
南通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称“熔盛重工”)如皋基地的首制船边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尽管有人为他撑伞,身穿一件普通黑色夹克衫的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强,肩部和后背还是被雨淋透。
诡异的天气正如现在的造船行业一般,未来将会如何撞击着国内造船业,这位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的领军人物和他的团队都在继续观察。
陈强曾担任外高桥造船的总经理,外高桥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造船厂。而促使陈强离开外高桥造船的原因,是2004年的一次组织调动令他感到有违人生目标。刚好,那段时间,一本美国人撰写的《40岁换种活法》影响了40岁的陈强,“我决定开始自己新的征程。”
陈强说,当时在青年联合会就熟识的张志熔在上海房地产界发展得很好,“他曾考虑投资钢铁业。但有一天,他看到时任总理朱镕基的那句话——中国要成为第一造船大国时,他本人有些激动。于是我们约在一个饭店,从下午6点谈到晚上11点多。”想起这段经历,陈强的语速又加快了很多,“我们一共谈了很多次,有一天聊了连续10多个小时,经过几次畅谈,决定联手造船。”
于是,熔盛重工在2005年诞生。
海通证券最新一期的投资报告指出,造船业将在2009年到2012年出现衰退,“U形走势”的底部时间会较长。海通证券也表示,由于金融危机,部分船东认为散货船合同将可能被大量撤销,一些合同不能如期交船。
而中国造船业眼前面临的根本危机是产能过剩,陈强也承认了这一点,他很忧心地说,很多民营企业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一次大风暴,就已经闯入造船这个高技术和高集中度的行业之中,所以一些公司并不知道如何应对。陈强说:“我们现在也没有底。”
不过陈强庆幸的是,前年公司引入了高盛和D.E.Shaw两个基金。去年3月,与高盛的一次会议,让陈强感受到了资本投资人洞悉世界金融体系的能力。他还记得,熔盛重工与其投资者高盛、D.E.Shaw等多家基金反复召开董事会会议,讨论危机的潜在影响。“当贝尔斯登倒闭的时候,高盛方面的代表就说,下一个便是雷曼,雷曼要么被收购,要么就是倒闭。他们也提示我们,必须要注意风险。”陈强说,那时企业做了很多安排。
于是,熔盛重工在2008年的前6个月中加紧签订了大量的订单,“一部分的投资者确实比较担心。但我们分析,抢更多的订单,是一个重要的避险办法。”接到订单也意味着客户必须先要预付现金,熔盛重工大大增加了现金储备。同时,2008年3月时,公司就决定不向海外进行借款了,这种想法在当年5月进一步明确。
陈强掐指一算,去年一年公司在手的合同总量约为1700万吨,如果不算淡水河谷的项目,现在新接的就有600多万吨。“因此,后来就有了我们与中国银行的近70亿元授信。”陈强说,当然,这场风暴绝对不是造船行业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风险,陈强依然还在担忧着刚刚到来的2009年,准备迎接一个真正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