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以航运业促金融中心建设
2009-01-19 09:41 | 本站原创 公告公示
上海数年前即已确立的“四个中心”建设目标(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已逐渐形成新的着力点,航运金融服务业被频频提及,即以航运服务业发展促金融中心建设,意指传统船运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深度转型。
近期举行的上海“两会”消息透露,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方案已于2008年中上报国务院及各部委。新方案中,这两个中心将不再分割,成为整体。这一建设方案也被认为是上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
调整金控思路
打造上海金融控股集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部分,其组建可谓一波三折。随着上海市政府领导、金融部门主管的频频更替,金控思路也一次次调整变化。
2008年9月,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际集团)提交了第三阶段重组方案后,外界对其下文不得而知。而上海金融业内则早有传闻,美国发生金融海啸后,原有的金控集团组建规划极可能“触礁”,上海将逐步淡化“金控”概念,原因是美国金融机构的深刻教训。
2008年10月中旬的上海金融论坛上,上海金融工委副书记吴建融首次明确表态,国际集团本质上是一个地方国资投资金融的专业化投资公司,并非金融控股公司。这一表态被业内认为是对上海打造金控的坏消息。
此前,国际集团一直被作为上海打造金控集团的雏形与核心平台,但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关于其定位与能力的质疑之声不断。反对者称,连美国成熟的金融机构都做不好的事情,其能否做好?
这一问题也是金融领域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在1月14日举行的上海市人大“推进国际航运与金融中心建设”专题会上,上海副市长屠光绍回应表示,迟迟未决是由于原有上海金控思路正面临全新的调整。
一位金融领域的人大代表向《财经》记者表示,上海金控思路的全新调整将会影响三个方面:一是原有的金融中心建设重点,上海一直希望建设自己的核心金融机构及平台,过去把机构作为重点,但这一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可能将更突出功能性;二是原有的金控领导班子面临调整,将可能在现有的几个主要相关机构中进行新的行政重组;三是金控概念应该还会继续推行,但是更强调的将是风险控制及推动金融创新,而非仅仅是投资。
上述代表还透露,新的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中关于设立200亿元的上海金融基金的事项就跟国际集团有关。上海金融基金将通过国际集团、中金公司等合资设立的上海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而基金将主要投资于金融机构上市前的股权。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新的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思路也回归国内金融中心定位。上海社科院一位人大代表表示,以前的定位是建国际中心,提出将北京的金融机构总部搬到上海等三个目标,如今调整思路重新回到建设国内中心的定位上。
航运“梗塞”
另一个重要调整是航运与金融中心建设分割推进的局面即将被打破。屠光绍表示,上海作为港口城市,航运也是金融之本。如果不能协调发展,任何中心建设都可能受阻。
然而,航运中心如何发展至今尚未形成清晰可行的蓝图。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表示,上海从1996年提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但至今,航运中心地位甚至还未得到长三角其他省市的认可。上海过去追求的是集装箱吞吐量之类的数据,而明年预期增长量只有50万箱,甚至负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完善综合集输运,从根本上也与金融服务业相辅相成。比如伦敦交易所BDI散货指数,上海也可以推动自己的集装箱指数,并成为国际航运的风向标。”张页说。
另外困扰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还在于其自身的建设布局矛盾。比如,北外滩的游轮经济已经发展多年,但后来又在宝山开了新的游轮基地。张页说,“宝山在地理位置上确实更有优势,但多年巨资投入的北外滩该何去何从?这是明显错位的资源浪费。”
上海市航务管理处处长陈秀平也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的航运中心建设仍然太纲要化,而且目前主要由港口局和上海口岸服务办公室来推进。他认为,需要更高级别的跨部门航运中心领导小组来推进,协调各方利益。
上海市四维律师事务所主任厉明认为,航运中心的根本不在于吞吐量,而在于航运交易所,航运金融服务业的领先。而上海航运交易所目前仅靠现有数据发布,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网络出租。
厉明还认为,航运专业人才单一,缺乏法律等专业中介机构以及保险、银行等相关人才。“上海最重要的两个航运集中区,虹口和宝山,整整两个区只有两名真正的航运专业法律人才,更没有专业的仲裁机构。”他建议,尽快推动上海仲裁院下设海事仲裁院。
对此,屠光绍表示,航运交易市场,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将成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举行的上海“两会”消息透露,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方案已于2008年中上报国务院及各部委。新方案中,这两个中心将不再分割,成为整体。这一建设方案也被认为是上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
调整金控思路
打造上海金融控股集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部分,其组建可谓一波三折。随着上海市政府领导、金融部门主管的频频更替,金控思路也一次次调整变化。
2008年9月,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际集团)提交了第三阶段重组方案后,外界对其下文不得而知。而上海金融业内则早有传闻,美国发生金融海啸后,原有的金控集团组建规划极可能“触礁”,上海将逐步淡化“金控”概念,原因是美国金融机构的深刻教训。
2008年10月中旬的上海金融论坛上,上海金融工委副书记吴建融首次明确表态,国际集团本质上是一个地方国资投资金融的专业化投资公司,并非金融控股公司。这一表态被业内认为是对上海打造金控的坏消息。
此前,国际集团一直被作为上海打造金控集团的雏形与核心平台,但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关于其定位与能力的质疑之声不断。反对者称,连美国成熟的金融机构都做不好的事情,其能否做好?
这一问题也是金融领域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在1月14日举行的上海市人大“推进国际航运与金融中心建设”专题会上,上海副市长屠光绍回应表示,迟迟未决是由于原有上海金控思路正面临全新的调整。
一位金融领域的人大代表向《财经》记者表示,上海金控思路的全新调整将会影响三个方面:一是原有的金融中心建设重点,上海一直希望建设自己的核心金融机构及平台,过去把机构作为重点,但这一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可能将更突出功能性;二是原有的金控领导班子面临调整,将可能在现有的几个主要相关机构中进行新的行政重组;三是金控概念应该还会继续推行,但是更强调的将是风险控制及推动金融创新,而非仅仅是投资。
上述代表还透露,新的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中关于设立200亿元的上海金融基金的事项就跟国际集团有关。上海金融基金将通过国际集团、中金公司等合资设立的上海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而基金将主要投资于金融机构上市前的股权。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新的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思路也回归国内金融中心定位。上海社科院一位人大代表表示,以前的定位是建国际中心,提出将北京的金融机构总部搬到上海等三个目标,如今调整思路重新回到建设国内中心的定位上。
航运“梗塞”
另一个重要调整是航运与金融中心建设分割推进的局面即将被打破。屠光绍表示,上海作为港口城市,航运也是金融之本。如果不能协调发展,任何中心建设都可能受阻。
然而,航运中心如何发展至今尚未形成清晰可行的蓝图。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表示,上海从1996年提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但至今,航运中心地位甚至还未得到长三角其他省市的认可。上海过去追求的是集装箱吞吐量之类的数据,而明年预期增长量只有50万箱,甚至负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完善综合集输运,从根本上也与金融服务业相辅相成。比如伦敦交易所BDI散货指数,上海也可以推动自己的集装箱指数,并成为国际航运的风向标。”张页说。
另外困扰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还在于其自身的建设布局矛盾。比如,北外滩的游轮经济已经发展多年,但后来又在宝山开了新的游轮基地。张页说,“宝山在地理位置上确实更有优势,但多年巨资投入的北外滩该何去何从?这是明显错位的资源浪费。”
上海市航务管理处处长陈秀平也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的航运中心建设仍然太纲要化,而且目前主要由港口局和上海口岸服务办公室来推进。他认为,需要更高级别的跨部门航运中心领导小组来推进,协调各方利益。
上海市四维律师事务所主任厉明认为,航运中心的根本不在于吞吐量,而在于航运交易所,航运金融服务业的领先。而上海航运交易所目前仅靠现有数据发布,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网络出租。
厉明还认为,航运专业人才单一,缺乏法律等专业中介机构以及保险、银行等相关人才。“上海最重要的两个航运集中区,虹口和宝山,整整两个区只有两名真正的航运专业法律人才,更没有专业的仲裁机构。”他建议,尽快推动上海仲裁院下设海事仲裁院。
对此,屠光绍表示,航运交易市场,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将成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