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来海洋油气开发热潮
2010-12-23 08:13 | 国际船舶网 海工市场
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随着高油价的刺激,世界各国石油公司纷纷向海洋进军。世界著名海洋油气工程研究咨询机构道格拉斯-威斯伍德公司(DW公司)提出: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工业将投资1890亿美元在遍及全球的海洋上建立15000个油气勘探和开采井,全球海上浮式生产设备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而平均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价格大约是5-6亿美元,相当于两架“波音747”。
海工装备动辄数亿美元的单价,刺激了很多制造企业的神经。
而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更加速了海工装备市场的繁荣:一方面,以钻井平台为代表的全球海工装备利用率高达90.5%;另一方面,包括油气钻采平台、储油设施、工程船舶在内的海工装备全球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有着18400公里海岸线的中国,原油的发现率仅18.5%,天然气发现率仅为9.2%。中国海上油田开发基本上为400米以内的常规水深。而我国300米以上的海域有153万平方米,目前只勘探了16万平方米,有90%还没有勘探,主要原因就是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未知的世界会带给中国怎样的变化?据了解,我国海洋工程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达到20%以上,加上中海油近期推出的2000亿海洋开发计划,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业的繁荣很快就会到来。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已经来临!
船舶企业群雄逐鹿脱贫致富
为了分享海工装备市场,国内大型船舶企业调转矛头,纷纷“下海”,企业间竞争加剧。
造船业是中国装备制造领域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带动下,2010年前5个月,海洋工程钻井平台利用率小幅上升,海上钻井平台建造市场逐渐活跃。借助海洋工程走出困境,在短期内建立自己的成本竞争力、研发出符合海工市场的新品,已经成为国内大型船舶企业的共识和发力点。
然而,海工装备制造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这“三高”使得海工装备对于相当多的制造企业来说是貌似“诱人蛋糕”,实则是“烫手山芋”。海工建造首先要克服系统集成度高、工序复杂和建造进度不易控制等难题。抛开高技术不说,海工装备造价都比较高,建造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调配资金和融资能力,融资市场的持续低迷成为短期抑制海工建造项目签约的关键因素。很多项目尽管已达成建造意向,却因为业主融资困难不能正式生效。有些船厂甚至同意先行垫付70%-80%的建造费用或接受业主公司提供的长期租约担保。在较长时期内,船厂是否具备帮助业主完成融资的能力,将与船厂是否具备建造技术实力和成本竞争优势共同成为项目最终能否成功签订和生效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经济上的种种原因,只有颇具实力的大企业才能成为进军和掌控海工装备市场的绝对主角。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50%的海工装备在韩国建造,20%在新加坡建造,17%在中东船厂和中国建造。根据德国劳氏(GL)提供的信息,当前中国有15家船厂投资了大约4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拓海工业务,来自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