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型船企欲借“东风”

2009-02-13 09:05 | 本站原创 船厂动态


刚刚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内人士认为,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造船市场已进入严冬,不景气很可能将持续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借助海洋工程装备走出当前的困境,已经成为国内大型船舶工业企业的共识。

海油开发拉动海工装备

振兴规划提出,将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巴西、北冰洋、西非和中国南海,石油公司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刺激了海工装备市场的繁荣:一方面,以钻井平台为代表的全球海工装备利用率高达90.5%;另一方面,包括油气钻采平台、存储设施、工程船舶在内的海工装备2007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美元。

在数千亿美元的海工装备市场中,中国元素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近海石油约有240亿吨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量。近年来,勘探人员又在南沙海域发现总资源量达320到430亿吨的油气资源,这里已被誉为“第二波斯湾”。

中海油近期宣布,将在20年内投资2000亿元,到2020年在南海深水区建成年产500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中海油建成投产的油气田将达50个。在装备需求方面,中海油的海工装备需求将达1000亿元。

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

专家介绍,海工装备制造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一般来说,海工装备造价都比较高,有些甚至超过几亿美元,即使是一些海洋工程辅助船,其造价也都远高于同型传统船舶,建造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调配资金和融资能力。同时,还要克服系统集成度高、工序复杂和建造进度不易控制等难题。这三“高”使得海工装备对于相当多的制造企业来说是“烫手的山芋”而非“美味的蛋糕”。

在国内,中船集团、中船重工两家央企占据了海工装备大部分市场份额。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以10万吨级FPSO和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档产品。此外,振华港机也早就将海洋工程确定为将来的战略支柱产业,力求2-3年内使之占据公司300多亿元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同时,以江苏熔盛重工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企业“作战灵活”,产品多样,占据了工程机械辅助船舶等领域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据了解,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不到20%,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中国企业将被牢牢钉在海工产业链的低端,这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工市场最大的隐患。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近期,由于设备脱期,中海油在招商局重工订造的两座多功能作业平台建造延期;法国波邦集团在中国船企建造的海工辅助船也出现了高拉力绞盘、螺旋桨和推进器等设备供应不足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2010年,中国造船企业总产能将超过7000万载重吨,随着船舶订单增速减缓甚至减少,以及海工装备需求的上升,向海外市场释放这些产能势在必行。如果不趁经济危机的大好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提升中国企业海工装备制造的自主研制能力,过剩的产能很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影响整个船舶及海洋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END

关键词: 国内大型船企欲借东风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