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集团发展新船型低迷市场抢单
2011-04-28 08:56 | 中国船舶报 船厂动态
“十一五”期间,船舶市场起伏剧烈,中船集团公司却取得了造船完工量连续5年稳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二位、承接新船订单逆势提升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科技工作的强力支撑密不可分。“十一五”时期,中船集团公司在科研开发、机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造船效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为其实现“五三一”目标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科研开发特别是船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船舶市场的接单情况。据中船集团公司科技部主任许淼介绍,“十一五”期间,中船集团公司全面推进三大主流船型优化,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以及配套产品研制,并取得一系列突破。几年来,中船集团公司向市场推出3.3万~20万吨系列散货船、23万吨及40万吨矿砂船、7.6万~32万吨系列原油船、2.9万~5.23万吨系列成品油船、1400~8530TEU系列集装箱船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船型,自主设计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产品类型全覆盖;同时,在三大主流船型中筛选出一批主打产品,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优化形成了一大批品牌船型,为中船集团公司在市场兴旺期承接批量订单和市场低迷期抢夺订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是最能体现船企设计和建造水平的领域。“十一五”期间,中船集团公司实现了重大产品的接单建造,成功进入世界多种尖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突破了液化天然气(LNG)船建造技术,成功交付了5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实现了中国LNG船建造零的突破;成功完成了2000米车道滚装客船的自主设计,获得了批量订单;13500立方米、16888立方米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成功建造,填补了我国超大型挖泥船设计、建造的空白;成功交付了国内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使中船集团公司在FPSO的开发设计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成功承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装备——3000米深水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承接了国内首次建造的钻井船船体任务;形成1.8万~5万吨系列半潜船设计、建造能力。
同时,中船集团公司还加强了高技术船舶及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等新产品预研和产品开发,自主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大型LNG船开发工作进展顺利,集团公司全面开展了16万立方米、17.5万立方米、22万立方米等系列船型的研发工作,将自主设计的船型推向市场,最终中标美孚公司4艘17.2万立方米低速机加再液化系统推进LNG船订单,保持了在该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8000车位汽车滚装船、10000TEU集装箱船、无限航区大型滚装客船等的研发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完成了极地破冰科考船环境研究、规则规范研究及现有船型的调研工作,正在开展前期概念设计工作;成功研发了自卸船、沥青船、多用途船、重吊船、多用途集装箱船等一批特种船,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一直滞后于总装造船发展的情况,中船集团公司通过高起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了8K90MCC、8K98MC等大功率低速柴油机,以及7RT-flex60C、8RT-flex68D等智能型低排放柴油机的国产化;相继成功研制了L23/30、L21/31等MAN系列中速机,DK-28、DK-26等“安庆—大发”系列中速机,并在目前已实现批量生产,整机国产化率超过60%;实现船用发电机批量生产,其国产化率超过85%;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用起重机、液压式拖缆机、分离机、转叶式舵机等甲板机械和舱室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自主品牌产品的装船率逐年提高,特别是自主品牌海洋平台起重机已占据国内市场90%的份额,已形成发电机组成套供货能力,有力地支持了造船主业的发展。
此外,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应对国际新标准、科研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船集团公司结合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需要,大力加强数字化造船技术、先进工法以及先进工艺装备的研究和应用,各主要船厂船坞建造周期明显缩短,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部分骨干船厂的主流船型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应对国际新标准、新规范实施带来的挑战,中船集团公司组织开展了涂层新标准(PSPC)技术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标准,目前已基本具备实施PSPC的能力;积极参与新船设计指数(EEDI)和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GBS)等的应对工作,为下阶段工作作好了准备。开展了“船舶技术性能评价标准研究”、有限元粗网格舱段分析和精细网格分析方法的研究、设计过程中成本控制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工作,改进了设计方法和手段,促进了设计理念的转变。同时,为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制定了《关于加强中船集团公司科技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利用集团公司创新研发资源,提高整体研发效率和质量。整合七○八所和沪东中华的有关资源,联合组建大型LNG船项目开发组,实现组织、资源、成果三统一,为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经济运行部、科技部、贸易公司联动机制,组建船型开发专家组,共同研究生产经营对技术的需求,初步实现了科研、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为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了科技发展考核指标和评分办法,作为企业、事业负责人年薪制考核的重要依据,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