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先保订单防撤单保生产

2009-02-18 09:29 | 国际船舶网 公告公示


船舶工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在国民经济116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工业与其中的97个产业有直接联系,关联面达84%,其中尤以机械、冶金、电子等行业最为密切,而每建造一万载重吨船舶可以解决船舶及其上游产业3000个就业岗位。而中国的造船业也是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之一。

  因此,《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简称“振兴规划”)在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中首批获批。

  自2月11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振兴规划”后,作为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秘书长,王锦连的工作日程此后便被排得满满当当。“振兴规划”为众多造船企业、地方政府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刚从广东回来的他,处理完北京的事宜之后,又接到了浙江省的邀请,要为当地出谋划策。

  2月17日,在王锦连回到北京的第二个工作日,他在其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对振兴规划进行了解读。

  他表示,规划为中国造船业做了一个中长期检查,重点与新意在于:将解决当前紧迫的问题——“保订单、防撤单、保生产稳定”,与打好长远基础——“调结构、加强科研投入”兼顾。据他透露,规划细节正在制定中,“国家的原则是出台要快,但又不是轻易就能制定出来的。”他说。

  对中长期发展的检查

  《21世纪》: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船舶制造业只是装备制造业规划当中的一句话,而这次地位陡升,列为十大振兴行业之一。你认为原因何在?

  王锦连:这有多方面的因素,和船舶工业在工业的地位、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表现密不可分。可以这么说,在我国的机电行业中,船舶是惟一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体现竞争力的行业。

  正如振兴规划中提及,船舶制造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至2008年底,中国造船完工量2881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29.5%;新接订单5818万载重吨,尽管和2007年相比相差很多,但占到世界份额的37.7%;手持订单 20460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35.5%。我们的三大造船指标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船舶工业还是大而不强——我们的科研水平、生产效率、配置设备等方面,和世界先进的造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使得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处于被冲击的前沿。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国家出台政策支持船舶工业,对船舶工业的总体要求是满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如果我们船舶企业应对得当,船舶工业大有希望实现中长期计划目标,也就是2015年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强国。国家看到了这一点,将船舶制造列为支持的支柱产业。

  《21世纪》:振兴规划中有哪些是比较有新意和着重强调的要点?

  王锦连:振兴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当前紧迫的问题,做出长远的规划。

  保订单、防撤单、保生产稳定是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而调结构、加强科研投入,是兼顾当前与长远,为今后的工作打基础。这次振兴规划对中国船舶工业进行了一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检查。

  这次,金融方面的政策也是讲得比较多。这是针对特殊时期提出的,比中长期计划中(相关支持)力度更大。

  一个是支持我们的企业,国家明确了,为了保增长、保订单、保交付,要对一些骨干的造船集团和企业给予信贷方面的支持,这是稳定生产的需要。主要会有金融机构给予支持。还包括这次提出的买方信贷支持,好多海外船东在国外都贷不到钱,现在我们国家对船东给予金融支持,也是从防止撤单、弃船这样的风险出发制定的。

  产能存在三分之一的过剩

  《21世纪》:据说中船协曾受原国防科工委委托,对全国造船能力进行过全面调查,最后调查报告是以“警示造船产能过剩,坚持行业科学发展”为题的。现在的造船业产能过剩到了怎样一个程度?

  王锦连:对于现在中国的造船能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水平,我们做过一些调查。包括对5万吨级以上船台的船厂摸了一下底。根据前几年的市场情况,还是比较匹配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几年来世界航运市场爆发性地上涨,作为世界性的航运指数BDI曾达到一万多点,在这样的背景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们国家的造船能力也是成倍地增长。包括韩国、日本等主要造船国也是这样。

  到去年年底,我们国家手持的订单有5600多万载重吨,而到2010年,全国要完成的手持订单达7100万载重吨,这与全国6100多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是相适应的。

  但金融危机到来后,全球船舶订单大幅度萎缩,船舶制造业受到严峻的考验。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全世界船舶订单下降幅度非常大。根据英国克拉克研究统计数据来看,去年四季度,全球月均成交订单只有160万载重吨,也就是说整个季度不到500万载重吨。我国在去年四季度成交也很少,只有90万载重吨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前几年造船能力的火爆必然带来过剩的现象。

  应该说,之前的船市火爆中是有泡沫的,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当航运业、造船市场趋于理性以后,按照我们的需求预测,我们形成的能力有过剩。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正常情况下,按照我们现在的能力,恐怕存在三分之一的产能过剩。

  《21世纪》:船舶制造业振兴规划中是否也针对产能过剩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呢?

  王锦连:这次船舶政策振兴规划调整,把能力过剩的问题专门提出来了。“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也就是说,那些已经形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应该通过这次调整,被压缩或者从这个市场中清除出去。

  产业结构上的调整,会使船舶行业更加合理化。实际上,那些刚刚建、正在建、没有接到什么订单、也没有生产出船舶的企业,自然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淘汰出局。这是个好事情,有利于船舶工业发展的。

  就算金融危机不来,若干年后,我们船舶工业也要调整,现在只不过是提前了。

  国家原则是细则“快出台”

  《21世纪》:你刚才提到结构调整,现在有一些反馈说,中小企业受惠于这次振兴规划不大,而骨干企业主要是国有船企是明显的受益者。结构调整的最终结果会不会出现行业垄断呢?

  王锦连: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船舶工业健康发展。因为市场只有这么一块,通过这一轮调整,我们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能保存下来。

  船舶制造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的船舶企业早就进入了国际市场竞争,是以国际市场为主战场的。国际造船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不可能形成垄断。在地方上,也会有部分素质高的船企、有实力的船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保留下来,这都不会形成今后的垄断。

  其实,这次的振兴规划中强调结构调整,一些企业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做好调整工作。

  《21世纪》:振兴规划也提出鼓励建立“产业基金”,但之前建立的“天津船舶产业基金”募资并不大顺利,新基金会和之前的有冲突吗?此外,规划细节何时会出台?

  王锦连:不会有这样的冲突,这次规划里面,主张有条件地发展船舶基金,而且也支持这种船舶基金能够收购可能出现的弃船。

  相关实施细则出台,国家的原则是要“快”,但又不是轻易就能制定出来的。对此,我们也很期待。

<script src="http://i3.sinaimg.cn/cj/financewidget/js/relblog_20081216124638.js" type=text/&#106avascript></script>
END

关键词: 造船振兴规划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