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造船业华丽转型

2011-06-17 07:58 | 宁德网 国内造船


白马船舶工业园区
 
山海兼备的福安,积淀了悠久而深厚的造船文化。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这里的船舶修造业蓬勃兴起,并从“修修补补”到“造船出海”、从“小打小闹”到“组建航母”,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整个行业在发展中转型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目前,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赛江,沿岸分布43家修造船企业,相关从业人员6.5万多人,年造船能力110万吨,占全省的“半壁江山”,船舶工业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一,跻身福建四大船舶修造基地、全国民间船舶交易市场、全国重要的拆解中小船基地。
因势利导 形成集群优势
福安船舶修造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兴起于明朝,清代已能生产1吨至50吨木帆船,上世纪初期就能制造100吨位的木质机动货船。改革开放以来,福安民间船舶修造业充分发挥赛江两岸长达60多公里的岸线资源和水深、浪平、潮差大的港湾优势,从修造木船起步,逐渐向改装、修造钢质船发展,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民间二手船舶修造基地和交易市场。
曾几何时,受到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局限的福安民营船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以自身的灵活机制、低成本的运营手段,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基础和低廉的船舶修造改装价位,艰难地完成着最初的资本积累。这种民间分散自发式、短期利益驱动性的经营运作模式,再加上同行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全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大起大落。2002年初,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应运而生。该协会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信息业务的同时,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部分企业历史遗留的土地、环保等问题,有效规范了企业行为。2002年,我国沿海从南到北掀起修造船投资热,竞争态势咄咄逼人,长期受到资金“瓶颈”束缚的福安民营船舶企业再也按捺不住了。当年年底,福安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出资300万元,并首批吸收16家民营修造船企业共同出资980万元入股,注册成立了全省首家专门为民营船务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的福安市恒顺船务担保有限公司,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了贷款担保业务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与银行金融界的广泛合作,在企业和银行之间架起了“金桥”。
此后,资质认可、依法经营、行业自律、规范运作成了福安民营船舶企业主的共识,原先依靠江中修船、租赁船坞修船等“游击式”生存的企业主,纷纷投资组建具有一定资质的船舶修造企业,在相关政策的倾斜扶持下,整个行业从过去的以“修”为主,成功走上以“造”为主的发展道路。
据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以来,福安船舶行业总产值以年平均28%以上的速度推进,而且船舶建造吨位逐年增大,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建造船型趋向多元化,船舶修造能力、产品档次快速提升,整个行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避危求机 实现转型提升
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冲击的重大挑战,福安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抢抓中央支持海西建设和福建省委、省政府支持环三发展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的发展目标,设立了工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争创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大量建设工程的上马,为船舶行业建造与之需求的工程船、驳船、游艇以及修船、拆船等,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福安的船舶企业敏锐地感受到危机中孕育的这些商机,把金融危机当作企业及产品结构转型的难得良机,紧跟市场走势,摸索市场需求,努力寻找新的生产订单,大力开辟海洋工程船、特种船、驳船和拖轮等新领域。白马、丛贸、马头、茂源等重点船舶企业纷纷加入到技改扩建的队伍中来,大胆承接一些高附加值、高准入门槛、高技术含量的船型订单,并通过深化船企技改,将以往普遍采用的船舶整体建造转变为技术含量更高的分段建造,按国际船检机构标准层层施工,助推着福安船舶产业的转型和建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纷纷磨砺“内功”的福安民营船企,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掌握了主动权。2010年,渤海和黄海海域出现严重的海冰灾害,造成不少船只船体受损,阻碍了海上运输正常运转。福建省中正工贸实业有限公司从这场自然灾害看到了商机,萌生了生产破冰船的想法,得到有关方面的鼎力支持。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该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同时外聘或引进专家、教授,输送一批技术骨干到高等院校深造。短短一年时间,该公司不仅取得国家授权的新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0项,而且陆续收到国内外的远洋捕捞渔船、一级油轮、破冰拖轮等18艘技术含量较高的船舶订单,工期已排到2012年底。
如今的福安船舶修造业,已成为福建省拥有民营船舶企业、船台、船坞数量最多的船舶修造基地,外轮修理基地、出口成品油轮建造基地、海洋工程船建造出口基地和福建省唯一民办的服务船舶行业的高级技师培训基地。全市拥有涉船企业120多家,其中船舶修造企业43家,全行业共有船台66座、总容量84.7万吨,船坞17座、总坞容量41.5万吨,已具备承修12万吨级、承造8.1万吨级普通船舶的修造能力。液化汽船、大功率海洋多用途工作船、沥青专运船、打桩船、驳船、拖轮、起吊工程船等成为福安船企的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是今非昔比。
乘势扬帆 积蓄发展引擎
近年来,为推动船舶修造业朝着集群化方向发展,福安市委、市政府明确了“船舶修造产业立足岸线资源,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发展船用配套产品,通过加大技改力度,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产业规模”和“加快规划建设船舶工业园区,建成后规划年新增产值50亿元”的工作思路,围绕建成3-5个现代化中型造船总装厂的目标,船舶工业总体布局在“两岸三区”,即白马船舶工业园区、湾坞船舶物流配套园区和甘下工程船舶工业园区,鼓励和引导船舶企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进园入区集聚发展,着力构建面向全国的船用配套企业集群及船用配套产品的集贸市场等综合性船舶工业体系,打造东南沿海乃至全国、全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船舶修造基地之一。目前,福安已形成了船舶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担保公司、船舶学院、交易中心、信息平台、设计院以及工程服务、船配贸易、检验检测等行业上下游企业及其配套的服务平台,船舶基地富集效应功能日渐完善。
由于穿境而过的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相继建设了飞跨赛江的通行大桥,导致位于公、铁“两桥”上游的船企受到通航吨位的限制,无法承接大吨位船舶生产订单。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善于化“危”为“机”的福安船企,决定“抱团”组建行业“航母”。2010年12月,由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牵头,17家船企联合在“两桥”下游的白马船舶工业园区内,共同投资组建一家集船舶总装、维修、拆解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船企,一期项目用地1000亩,将建设30万吨级船坞2座、10万吨级船坞1座,按照船舶全产业链目标建设,采用绿色、环保、科技的生产工艺,建设一个从事船舶制造、修理和拆解,同时兼顾船舶总装厂建设的船舶循环经济示范区,打造一个集船舶修造、组装、拆解、交易、配套、金融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同时完善船舶产业链条,对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大大提升福安船舶的市场竞争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时下,总投资近60亿元的一大批福安船舶修造重点技改和新建项目,正迈着“十二五”开局的铿锵步履乘势扬帆,一个双百亿产值的船舶产业修造基地已在福安呼之欲出。
END

关键词: 福安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