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船舶业迎来跨越发展的良机

2009-02-27 09:28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每一次危机,都能带来产业格局的调整,并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基地——这句话用在青岛的船舶产业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日前,国务院研究出台了船舶工业振兴调整规划,如何看待这一规划对青岛船舶产业的影响,并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对于青岛这样一个要打造新兴船舶工业强城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正如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希琨所言:国家在危机来临时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不是救某个企业,而是要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再动荡也会有需求

2月19日下午,在位于青岛胶州湾西部的海西湾岸边,北海船舶重工的生产厂区内一派繁忙景象,来来往往的载重卡车奔驰而过,车上拉的是填海用的土石。一位在附近摆摊卖日用小商品的大嫂告诉记者,北海船厂的规模一直在扩大,工厂面貌隔几天就会有变化。有些年轻的村民,则进厂当上了工人。曾经宁静的海西湾畔,如今已成为青岛发展船舶产业的重要基地。尽管航运业大幅下滑,给世界造船业带来了重创,但由于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北船重工的生产计划依然排到了2011年。

的确,世界经济纵然再动荡,但它总会有需求,总得要运转。只要产品具备国际竞争力,就会有市场、有销路。虽然普通船舶市场萎缩,但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等专用船舶需求不减,我国的很多专用船舶甚至还要靠从欧洲、日本进口。青岛造船厂抓住搬迁机遇,跳出传统造船模式,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的思路,以打造中国特种船舶建造基地为目标。前不久向中交集团第三航务工程局、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公司等大企业完工交船,创造了在五天内交付三艘船的佳绩。这三艘船,都是相关行业内的特种作业船只。

一个难得的机遇

在刚刚由国务院研究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调整规划中,提出了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等措施。这其中的支持新兴产品市场发展政策,对于后来居上的青岛船舶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而青岛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进军海工装备市场。2007年6月开工建设的中石油青岛海工建造基地,目前正全力加快建设进程,该基地总投资20多亿元,能够建造导管架平台、桩基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等海洋油气田生产设施,具备深海浮式平台预制建造能力。比中石油先行一步的中海油海工青岛基地一、二期工程已经建成投产,三期项目正在建设,而四期工程用地则正在申报中,目前总投资已超过30亿元。与中石油、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基地项目隔湾相望的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也吸引了世界海洋石油工程“大鳄”——美国麦克德谟特公司的加入,两者合作开发生产的深海钻探设备能用于几千米深的海底作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大海洋石油工程基地在海西湾的竞合发展,将迅速形成导管架平台等各类海洋油气田生产设施的强大建造能力,海西湾毋庸置疑地将成为世界重要的海洋石油工程基地。

借风扬帆,错位发展

青岛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宋继宽说,青岛市海西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岸线资源,使之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船坞”,特别适合摆放大型船舶企业。

海西湾是青岛船舶产业三大基地之一,另外两处基地,一处是青岛东部的即墨鳌山湾女岛船舶产业基地,另一处是位于胶南市的灵山卫船舶产业基地。这三大基地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构成青岛船舶产业发展的东西两翼合理布局,而且在产品上也错位发展。根据规划,海西湾基地主要生产

10万吨以上的大型船舶和海工机械,胶南基地则主要是10万吨以下的船舶品种,而即墨基地主要是生产特种船。

这三大基地,总占地面积达13平方公里,五年规划总投资240亿元,远期形成620万载重吨的年造船能力和年产

60万标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船舶工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

END

关键词: 青岛船舶业船舶工业振兴调整规划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