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船企“贫富不均”

2011-08-18 09:21 | 杭州日报 船市观察


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欲打造造船强省的浙江,目前,正在面临造船企业“贫富不均”的尴尬。
今年以来,内河航运需求饱和、国际订单迅速下滑、造船成本急剧增加,让湖州、宁波、台州等地的船企陷入前所未有的“订单荒”;而另一边,舟山、德清等地,却凭借规模大技术强的优势或另辟蹊径走“游艇模式”依然“风生水起”。
在国际轮船市场越来越向高技术倾斜的今天,生产技术含量低的散货船为主的浙江造船业,究竟如何“突围”?
专家表示,大部分造船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
契船求剑,“一招鲜”没了市场
湖州内河航运船只需求饱和
成本越来越高,造好的船只又遇到买家“违约”……眼下,在生产内河航运船只为主的湖州,造船企业正面临着20多年来的最大困局。
今年年初开始,当地颇具规模的15家造船厂有一半处于半停工状态。而曾经,从这里航行出去的船只,撑起了长三角地区内河航运的一片天地。
“寒流”是怎样形成的?在当地一家大型造船厂厂长沈鸿法的眼里,造船原材料钢材价格的波动,以及造船工人直线攀升的工资,都成了造船企业继续发展的制约。
“2010年7月,造船所用的钢材每吨售价4400元左右,如今,价格为4800元,并还在不断增长。”沈鸿法说,以一艘总吨位为300吨的散货船为例,去年打造这样一条船的价格在100万元以内,但今年的价格已经涨到将近120万元。在这近20万元差价的背后,并不是利润的增长,而是造船成本的增加。
沈鸿法称,金融危机后,湖州的造船业也曾迎来短暂的“复苏”,“每年新造货船的总量保持在200艘以上”,但今年,预期的“火爆”业务并没有如期而至。
“前两年的火是虚火,并非是市场刚性需求的体现。”湖州港航处船检证照科副科长杨雍说,这种“回光返照”式的繁荣,是2010年作为内河航运重要市场的上海举办世博会所带来的,“药效”过后,又恢复了冷清。
“如今,长三角地区内航河道的船只已趋于饱和状态。”
宁波台州远洋轮船国际订单锐减
尽管主要承接的是国际订单,但生产远洋轮船的宁波和台州也同样面临生存困难:向他们要货的外国人少了!
“目前部分船企的完工量是在消化原先持有的订单,几乎接不到新单子。”宁波船检部门一位负责人说,加上造船的主要材料——钢材价格上涨,“连维持下去都有些困难。”
“只要能造船就能赚到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台州一位船企负责人回想起当年的黄金时期,只能摇头感叹。他说,随着国际买家对高技术含量船只的需求猛增,接不到订单,将会成为技术和规模都跟不上的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常态。
不仅如此,在台州造船业中,面临资金链危机的公司正在逐渐增多。本来订单就少了,资金紧缺让不少中小造船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台州船舶工业协会会长叶岳顺说:“从目前企业接订单情况来看,今年下半年形势不容乐观,而且这种情况可能延续到明年,造船业还没迎来真正的复苏。”
顺风行船,科技提供永动力
舟山规模企业一枝独秀
在浙江,并不是每个造船产业集聚的地方,境遇都如此尴尬。同样是打造远洋轮船为主的舟山,船企今年的业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2010年全年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达到708万载重吨、995万载重吨、2361万载重吨,分别占全国的10.8%、13.2%和12%。
“2011年我们的发展形势也很好,订单明显增多。”船舶订单列世界船企第十、国内第三的舟山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宣传负责人张伟锋用规模大、技术先进来解释舟山远洋轮船产业在浙江的一枝独秀。
“到2011年,舟山的造船业已经初步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相配套,造船、修船、拆船、船舶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
业内人士称,在船只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使舟山成为国内重要的造船基地和世界级船舶修理基地,“舟山的船舶工业已经形成了集群化,竞争力要强过宁波、台州等地。”
德清另辟蹊径玩转游艇
与舟山的“巨人化”模式不同,同样在船只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的德清人,却另辟蹊径开启了一条“游艇航线”。
前几天,位于德清乾元镇的德航游艇制造公司生产车间内异常忙碌,工人们正在赶制6.8米画舫、9.8米游船和10.9米游船,这批订单共需游船22艘。
自与新加坡休闲旅游公司于2008年初签下第一个国际订单,2009年给西溪湿地公园打造的11艘游艇投入使用,5年来,德航游艇以每年25%的增长速度发展。
近年来,德清游艇频频亮相北京、福建、云南、贵州、哈尔滨等全国各地景区,甚至航行在新加坡风景区内的河流上,发展势头非常好。
这样的良好态势,得益于德清人敏锐的眼光。“近几年湿地生态游迅速升温,德清的造船企业重点开发电动旅游观光游船,为实现产业的顺利转型抢到了先机,并成功开发了系列产品,产品一下子红遍了全国的景区。”德清港航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水涨船高,竞争力源自实力
专家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要么做强做大,提高技术;要么转型,做配套产业。”这是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顾问方新康给出的“药方”。
在方新康的眼里,舟山和德清的模式,就是摆在遇困船企面前的两条现成的路。“技术含量将会越来越重要。”方新康称,今年上半年我国痛失世界第一大造船国的地位,再次被韩国超越,就是因为国际上技术含量高的油田开发船需求增长迅速。这部分技术主要集中在韩国的造船企业。浙江以及我国的大部分造企,还是以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散货船为主。
“如此一来,船舶企业向高端技术方向转型迫在眉睫,淘汰‘小、乱、散’企业,提高集中度,加大研发力度,从而提升竞争力。”
方新康建议,一些小型船企不妨借鉴下德清的“游艇模式”。“国内的游艇市场,未来前景无疑是巨大的。造船企业可以考虑进入该领域。”不过,他也提醒,尽管前景明朗,但目前国内的游艇市场还没有正式打开局面,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切忌不要一拥而上。”(陈炜、孙溢璘、桂雯君)
END

关键词: 浙江船企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