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寒冬来袭
2011-12-12 09:01 | 东方网 船市观察
全球航运市场在2010年的短暂复苏之后,今年再次跌入低谷,各细分市场运价全线大跌,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下降了27%。这种背景之下,一些航运专家认为,航运中心目前仍在英国,中国要做航运强国、上海要成为航运中心,还要提升软实力、苦练内功。
航运市场“寒冬来了” 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贸易萎缩
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之后,2009年对于全球航运市场无疑是黑暗的一年。2010年的复苏,曾经让行业以为春天又来了。但2011年的情景让人大失所望。2011年的航运市场究竟有多冷,一个数据可以说明:作为目前世界上衡量国际海运情况的权威指数,今年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最低时,甚至比2009年一季度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时还要低。
航运不景气的根本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低迷。发达国家复苏乏力、债务缠身;新兴经济体通胀上升,增速下降。从全球来说,目前短期内缺乏技术突破和产业革命。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目前正步入稳定增长的周期,人口红利与全球化红利都在减少,此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过快发展。
中国海运集团董事长李绍德分析,由于运力大量投放的同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贸易需求萎缩,供给从而过剩,引发了全球航运市场的新调整。他认为,航运供过于求的压力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直到今年11月底,许多造船厂手里仍然握有大量的各式货船订单,但全球贸易量增速已经下降。然而对于航运企业来说,坏消息还不止如此,运价下跌的同时,航运成本仍在上升。今年1至11月,BRENT原油平均价格为111美元一桶,同比上涨40%;WTI原油期货平均价格为95美元一桶,同比上涨两成。除去石油,还有船员、折旧、防海盗等等费用。
如何过冬航运企业也要“转方式”
“既然寒冬已经来临,春天相信也不会远。”李绍德建议,航运企业要成功度过此次低谷,需要做好几点功课。
首先是加强战略合作,这既包括和客户的合作,也有同行之间的合作。“和客户的合作,是为了获取稳定的货源。而同行间合作,可以整合资源,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航运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中下游企业的合作,扩展产业链,提供衍生产品和创新产品。
航运业有着很强的周期性,盛极而衰、触底反弹,导致航运企业会不可避免的遭遇低谷,发展弱周期和反周期的行业,对于航运企业来说,也是可以规避风险的途径,但企业也应当避免盲目多元化,从而弄巧成拙。
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技术革新更为根本。李绍德介绍,现在全球技术革新加速,“大船低碳”已经成为未来趋势,环保方面的国际条约也已逐步建立,以防止船舶造成环境污染。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开展技术节能、淘汰落后船只、调整船队结构以适应大型运输需要是目前可以做的事情。
李绍德认为,中国航运企业应积极加入国际化竞争,还要加强服务能力,例如提供全程物流服务。
做大不代表做强 航运文化需苦练内功
海运船队规模世界第三;2010年底造船三大指标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八年世界第一;连续12届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22个国家进入亿吨大港行列。这一系列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航运大国。但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近日在上海浇下一盆凉水:中国还不是航运强国,在相关组织中的话语权,还没有得到相应肯定。
这是缘于航运软实力的差距,何建中指出,中国在对国际规则的影响力、在有关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及其参与程度、海商海事法律服务、金融保险等海运功能服务等方面,与真正的传统航运强国距离还很大。他说:“现在世界航运中心还是英国,游戏规则的制订还在人家手里。人的强大不在于个子有多高,而在于智慧和思想。”他认为,真正的强者,应该是制订规则的人。
中国要成为航运强国,上海要打造世界航运中心,何建中认为,发展软实力还要苦练内功。“企业要在运营中提炼文化,还要打造制度文化,使文化固化于制,可约束人;还要打造物质文化,外化于形,宣传自己的品牌,设计企业形象。”他还强调,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航运企业也应当注重职工素质的提升。最后,还应增强全社会的航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