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船配市场形势巨变

2011-12-15 08:44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市场持续疲软,船配产能过剩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断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越来越缓慢,因而,国际船市疲软还将持续。
业内人士预计,世界船用设备市场规模今年约为540亿美元,2012-2015年年均约为500亿美元,虽然金额下降不多,但部分中低端设备的市场规模将大幅缩小。全球船用设备产能过剩将持续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尤其是船用低速主机的产能利用率将在2011年约2/3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
需求结构升级,船东要求更高
今年1-10月,按载重吨计算,世界新船成交量同比下降了51.8%,预计全年成交量约为7000万载重吨,这比2007年2.7亿载重吨的成交量减少了2亿载重吨。而这些订造需求中,高附加值船型及海洋工程装备又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在需求结构高端化,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陆续生效的背景下,船东和船厂对配套设备的质量、性能、技术水平及维修服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船配企业优胜劣汰是必然现象。
市场竞争残酷,强手抢夺“地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欧洲有近一半的船用设备销往欧盟以外的市场,日本约有1/3的船用设备出口。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加重、日本造船份额下降,他们正努力扩大船用设备的出口。韩国船用主机产能严重过剩,约一半的产能就能满足其国内造船需求,另外一半产能需在国际市场中进行“消化”。近几年,我国主要船用设备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国内造船需求,约50%依靠进口,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造船国的船配业还比较落后,其海洋工程装备的配套能力更弱。因此,在全球船配设备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及新兴造船国的船配市场就成为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船配企业争夺的目标,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扩大领先于竞争对手的距离,欧洲和日、韩船配企业在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新规范要求,节能降耗提效,模块化供货,售后服务网络布局,联合并购,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都采取了积极行动,也斩获了更多的订单。
竞争重心转移,力拼技术和服务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船配市场的竞争从拼产能转变为拼技术和营销服务等软实力,一些大型船配企业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标准,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提高营销和服务水平,并养精蓄锐,储备技术,随时准备在船市复苏后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今年年初以来,大型船配企业在全球布局营销和服务网点的动作频频,包括日本三菱重工、美意合资的STDN公司、丹麦Viking公司、挪威Noreq公司等都有所行动,采取的具体方式包括寻找代理公司、在国外成立子公司、设立办事处、委托国外企业开展售后服务工作等。(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 曹惠芬)
END

关键词: 国际船配市场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