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造船细分市场造高科技船

2009-03-24 23:17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浙江造船二期工程首艘GPA254船顺利下水。(资料图片)

  就在世界造船业因国际金融危机陷入低迷之时,我市的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却逆风飞扬。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在承接新船订单指标上跻身世界造船企业30强和全国十强行列,其中在手订单中海洋工程类船舶订单量居全球第一,占总量的35%。

  “细分市场、造高科技船是我们的法宝。”浙江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德军表示,由于公司提前进行了研究,细分了市场,进入科技含量高的海洋工程船领域,因而得以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实现稳步增长。

  宁波造船企业“冰火两重天”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海运指数大跌,宁波的造船企业也遭遇了“冰火两重天”。

  我市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象山港沿海。“在金融危机下,宁波的造船企业开始出现分化,一些经营粗放,实力不强,产品竞争力弱的造船企业被打回了原形,而那些拥有自主技术的高科技造船企业,则表现出很强的抗风浪能力。”宁波市港航局有关负责人描述了目前宁波造船业的情况。

  “现在新船和二手船的价格跌得厉害,很多船动工不久,就因船东没钱,只能缓造或停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船企负责人说。据宁波市港航管理部门统计,从2008年10月至今,全市已有20家航运企业因资金紧张无力支付在建船舶所需费用,资金缺口总计9.64亿元。这还不包括来自国际市场的船舶订单。

  这也直接导致我市造船企业陷入船舶新接订单量少、交付船舶难的困境。“陷入困境的造船企业,所造的船舶都是普通的海运船,工厂实际上也只是船舶的拼装厂,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缺乏核心竞争力。金融风暴一来,这些船厂就撑不住了。”市港航管理部门有关人士这样分析。

  同样面临金融风暴,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却表现出了异常强大的抗风浪能力。据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公布的消息,2008年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共完成交船18艘,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同比增加55%。今年1月份公司产值已达4.5亿元,同比增长38%。

  放眼未来,浙江造船公司手持的订单已排至2012年。2009年该公司计划交船28艘,完成产值60亿元。

  浙江造船公司何以逆风飞扬?

  浙江造船何以在金融危机中实现逆势增长?

  在“船舶世界”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分为海运船、工程船等,而我市造船企业所造的船舶大多是普通的海运船(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等)。这类船舶零部件均从国外采购,技术起点低,竞争激烈。浙江造船公司之所以能够逆风飞扬,就是因为其订单大多来自技术含量较高的海洋工程船。

  据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的统计,在浙江造船公司承接的新船订单中,海洋工程类船舶订单量居全球第一,要占到全球该类产品总订单的35%。而其他的起重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等订单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浙江造船公司总经理金德军表示,细分市场,提前进军科技含量较高的海洋工程船制造行业,是浙江造船业绩稳步增长的“秘诀”。

  早在三年前,浙江造船公司就敏锐地察觉到普通海运船竞争激烈,利润会日趋微薄,便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工程船制造市场。该类船舶具有科技含量高、制造难度大、下水工艺独特、附加值高等特点,目前每艘的市场售价达4000万至7000万美元,与一般的散货船、集装箱船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类船舶受市场波动影响小。

  2007年初,公司投资14亿元启动了新工程建设,建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工程船生产线,可同时建造8艘船。2008年2月,第一艘海洋工程船交付,实现了公司产品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普通船舶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船转变。

  与此同时,浙江造船公司还按照“细分市场”的理念,把产品拓展至沥青船、液化气船等海洋工程辅助系统船舶。

  去年下半年以来,5900吨化学品船、5000立方米的液化气船、亚洲最大的3000吨起重船、GPA670海洋工程平台船、P105石油平台供应船、新型4250TEU集装箱船等产品不断交付。

  截至目前,浙江造船的海洋工程船和海洋工程辅助系统船舶已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的订单和年产量,均列全球第一。这也使公司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表现得比较坚挺。

END

关键词: 浙江造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