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船企遭遇“倒春寒”
2012-02-21 08:30 | 经济导报 国内造船
江浙一带接连传出船企倒闭、老板跑路的消息,让处于低迷状态的造船业再陷泥沼,山东本地造船企业的生存状况也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山东正大力发展船舶工业,培植船舶产业链,计划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实现1000亿元,使船舶工业真正成为全省七大支柱产业之一。为了解山东造船企业现状,导报记者赶赴省内附加值最高、效益最好的船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黄海造船厂进行探访。
“去年一年都没有接到新的订单,若今年再接不到单,明年七八月份我就要彻底歇业了。”14日上午,荣成市石岛镇黄海造船厂内,承包分段造船作业的老板肖连模苦笑着告诉导报记者,他的作业分队虽然目前没有“瘫痪”的危险,但这样任凭手持订单慢慢“耗尽”,停工是迟早的事。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船企并不是没有订单可接,只是船价太低,技术标准提高,致使企业不敢接单。山东省国防科工办船舶管理处处长董文照对导报记者分析说,交船难度大、撤单数量高、船价下降三大因素带来的风险正逐渐显现,怎么化解这一风险是船企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订单难续
在前往石岛镇的客车上,导报记者遇到一名正要“转投”黄海造船厂的电焊工。“前几年一直在乳山一家船厂做电焊工,但去年船厂效益不好,工资发放不到位,我也不得不另谋东家。”来自济南市长清区的靖丙其,向导报记者诉说一年来的坎坷经历。
得知黄海造船厂相关负责人暂时不在厂内,导报记者跟随靖丙其及其介绍人一同来到海边的作业区参观。
虽然立春已过十天,海风却依然阴冷刺骨。导报记者发现,大大小小的在造船只布满了黄海造船厂整个厂区。正值工作时间,为厂区供应材料的货车排起了长队,工人们也无暇理会导报记者这个手持照相机的“另类”,纷纷忙着手中的活计。肖连模则指着作业区对导报记者介绍说,厂区最东侧正在施工建造的几艘载重3.1万吨的船只,是该厂目前最大吨位的在造船。厂区内繁忙的场景,似乎让人感受不到外界消息所说的造船企业“无单可做、弹尽粮绝”的迹象。
“去年我经手了8艘大船的分段作业,今年大概也有8艘左右,与往年没有多大差别。”虽然目前没有明显变化,但肖连模对未来表示担忧,“一年多来,我的作业组都没有接到新的订单,而手中的订单总有交付的一天,再这样下去就是‘等死’。”
导报记者了解到,肖连模之前承包的多为伊朗以及欧洲国家的订单。但随着国际局势的日趋复杂,市场上船只的需求日渐萎缩,招标价也急剧下降。同时,去年7月国际造船业出台新的造船标准,提高了对各项指标的要求,导致交船难度大大增加,“即使中标也未必能盈利,还不如歇业来得踏实。”肖连模说。
难关在2013
几经周折,14日下午临近下班的时候,导报记者联系到该厂办公室主任韩明杰。
“自2010年开始,整个市场都在‘咋呼’造船市场正在下滑,造船企业日子不好过,已经到了寒冬期。”韩明杰说,“但要说真正的寒流,是去年刚刚袭来的。”
“去年黄海造船厂承接新船订单的数量大幅下滑,尤其以国外订单下滑最为明显。”韩明杰介绍说,去年很多企业都是靠手持订单在维持生产,国外新船订单一单未接。同时,市场上并不是不需要船,只是船价都很低,造船成本却随劳动力成本增加而提高,即使接单也是赔本赚吆喝。
导报记者获悉,黄海造船厂有近80万载重吨、价值70亿元的手持订单,预计生产可以排到2013年下半年。而去年该船厂新接的20万载重吨左右订单,也是为了维持与老客户的关系才不得不接。“今年的新船订单还将下滑,估计将会在2013年跌至最低谷。”
“现在才是造船业真正的寒冬,船价已经比最高峰时暴跌30%-40%,接到订单也赔钱。”说到船价暴跌,韩明杰不无担忧地表示,本来造船业就属于利润率较低的行业,价格如此大幅度下跌,未来两到三年恐怕会造成大批船企倒闭。
据介绍,抛开最根本的航运市场不景气的原因,行业内各个船企之间为了争夺急剧减少的订单,都在互相比价,甚至恶性竞价,也是造成船价暴跌的主要因素。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船价大幅下降,首付款的比例也急剧下滑。订单首付款比例最高的时候能达到30%,现在仅为10%,甚至5%,这让资金链已经捉襟见肘的造船企业面临“断炊”的风险。
“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行业市场专家、船舶专家也说不好(造船业)什么时候到低谷、什么时候可以复苏,造船企业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看谁能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谈到整个造船业的未来,韩明杰茫然中显出一丝镇定。
韩明杰说,目前,山东船企并没有出现像江浙一带的船企那样接连倒闭的情况。
对此,董文照分析说,2005到2007年期间,江浙一带的造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但由于缺乏技术和人员的积累,船企只能承接技术含量较低的订单。如今,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不少船企接不到单的同时,又陷入交船难的困境,倒闭也属意料之中。
“山东造船业情况则有所不同。在市场最好的时候,民间资本没有盲目狂热地奔向造船业,现在看来反倒是好事。”董文照说。
韩明杰认为,明后两年可能迎来整个造船市场的最低谷。对于如何应对,他表示,船企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承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订单上来。“比如,多用途重吊船、客货滚装船等特种船只,其价格相对稳定,无论市场如何惨淡,其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但其较高的技术标准,要求船企必须从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大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