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川崎一艘20.5万吨级散货船试航

2012-02-21 08:45 | 南通网 在建新船


扫气箱检查
2月18日,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一艘20.5万吨级散货船“中远川崎101号”,完成为期4天的海上试航顺利归来。这艘有望成为世界最主要能源运输航线上的主力船型的巨轮,比原定试航回归时间提前了一天。
在设计建造各类大型船舶上累积了诸多成功经验,生产技术在国内乃至世界造船行业领先的南通中远川崎,继研发了1万标箱集装箱船、30万吨级矿石运输船、6200车位汽车运输船之后,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又一次高起点研发了20.5万吨级新船型,填补了我国在大吨位好望角型散货船领域内的空白。
迄今为止,中远川崎已完工交付8艘同型船,对增强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巨轮驶出长江口,向中国东部公海进发
2月15日中午,“中远川崎101号”在3艘大马力拖轮护卫下于轻雾中出行。
巨轮一路轻行,穿过苏通大桥,很快到达上海宝山锚地。
此次试航随船乘员104人,包括日本船东、监造师和船级社人员。虽然船上设施设备齐全,但由于房间有限,大多数人只能挤在一起睡地铺。
试航总负责人龚江华是一名老资格的船员了。大学毕业后就分到南通高速客轮公司跑船,进南通中远川崎公司10多年来,参加试航少说也有七八十回了。近几年独立执掌试航,对于航线和试航船舶的操控早已驾轻就熟。经过对天气预报和海况条件认真的研判,龚江华向试航船长大胆提出改变既定航线,避开大浪区,在不影响各项测试项目的前提下,争取提前返航。
翌日晨,巨轮乘潮驶出长江口,向中国东部公海近日本、韩国海域进发。
16日上午,天空放晴,雾气渐消。船舶离开长江口各项试验便已开始,首先是燃油切换,轻油(柴油)换重油,随后是主机马力调整。驾驶室内静悄悄的,驾驶人员熟练地操纵着罗盘和仪表;雷达和电子海图即时显现着航道水深和船舶运行情况;震耳欲聋的机舱内,工人们坚守岗位,时刻注意着主机和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集控室内,工程技术人员紧张地注视着仪表和五彩的荧屏,采集、汇总着各类技术数据。
检查船舶心脏,工人们洗了一回桑拿
薛国良,南通中远川崎技术本部船体部部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造船行家。为了对测试项目进行把关,对船舶性能作出正确评估,他率领手下10多位技术人员,从一上船就开始忙碌,及时记录、整理各项测试数据,对遇到的问题,总是第一时间冲在前面予以协调解决,连日方专家也不得不佩服他处置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机是船舶的心脏,其性能和磨合的好坏,对于一艘船舶来说至关重要。据薛国良介绍,试航中第一个测试大项便是主机开缸检查,在整个试航过程中一般要进行两次这样的检查。
20.5万吨级船的主机约有两层楼高,有7格舱柜和若干个高压空气舱室组成。检查时,工人们要光着膀子穿上雨衣,拿着手电筒,冒着50~60℃的高温爬到主机缸内察看。舱室门口,热浪袭人,混合着油气的味道很呛鼻。工人们出来时,个个汗如雨注,他们却笑称是在洗桑拿。
当日第二次开缸检查接近午夜,薛国良还没来得及回房间便又匆匆赶到机舱,等完成性能评估报告时已快天亮。
17日一早,船舶在水深近80米海域开始抛锚试验,随后开始测速。测速期间,薛国良等人一刻不停地对各种数据进行记录和演算,一天下来,只有两三小时小睡的机会。
白浪滔天,鸥鸟翔集。在3~4米的浪区,主机功率逐渐加大,不时有10多米高的巨浪迎面扑来。 85%、90%……当主机达到最大马力时,船速达到18.6节,这比设计航速15.6节要高出不少。
闯过晕船难关,乘员提前一天凯旋
在船上,晕船是个避不开的话题。此次航行途中,看到、听到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大多与晕船有关。
有些参与试航的乘员,出了长江口就犯晕;有的登了船却一口饭都吃不下,只能自备干粮聊以充饥。试航期间遇到大风大浪是常有的事儿,有时候船颠簸幅度大,出现近20°左右的摇摆或颠簸,全船80%的人都得趴下,甚至连随船医生都不能幸免。
即便没有风浪,做救生艇试验也是挺折腾人的,只要坐在小艇里“冲”回浪,不晕也难。每当救生艇被收回来时,总有乘员一边干活一边吐。
试航船长杨惠安有着30多年驾龄,但是他说他也会晕船,只是调整和适应能力强一些而已。
黄昏时分,霞光万丈,被巨浪打湿的甲板在晚霞映衬下格外绚烂。在完成所有测试项目后,船舶开始返航。
17日夜11时许,船舶到达长江口锚地。18日,船舶顺利回到生产基地。
庆祝晚宴上,大家疲惫的脸上写满激动和喜悦。
薛国良依旧在忙,因为还有一些测试数据需要汇总、签字,同时要为最后的试航总结会做陈述准备。
午夜,薛国良签完最后一单,照例上下巡视了一番,然后洗个热水澡躺下。没多久,房间里响起轻微的鼾声。这一夜,薛国良睡得很踏实。
END

关键词: 中远川崎试航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