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供油去年突破1000万吨

2012-03-22 16:41 | 航运交易公报 公告公示


        

“虽然去年全球航运业出现大幅衰退,但中国船供油市场依然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居亚洲主要市场第一。”3月15日,息旺能源(C1)船供油信息主管刘文亚向记者表示。同期,新加坡船供油市场则增幅不大,去年消费量为4315万吨,同比仅增长230万吨,增幅为5.6%。由此,中国与新加坡船供油市场的差距已缩减至50%左右。

“去年中国船供油市场大幅增长主要还是依靠保税油业务的推动,受宏观调控影响,中国内贸油消费量同比增幅仅为5.6%,而保税油业务的消费量增幅则接近20%。”刘文亚说,“由于竞争激烈,中国保税油市场相对周边亚洲市场出现价格优势,吸引了大批亚洲地区航线的船东来中国加油,分流作用明显。”

据记者了解,近些年保税油业务一直是中国船供油市场增长亮点。自从2006年保税油市场的垄断被打破,以及2009年放开对保税油经营范围的限定后,国内保税油业务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保税油消费量2007年突破500万吨,2009年突破900万吨,去年又突破1000万吨,预计2014年,中国保税油供应量将突破2000万吨。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未来中国逐步开放保税油市场,引入更多企业经营保税油业务,中国的保税油消费量将会继续大幅增长。如果这一扩张趋势能保持数年,再加上内贸油业务的增长量,中国船供油市场将很有可能与新加坡市场平起平坐。

然而也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这些年中国保税油业务快速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基数低以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大幅增长。由于价格不具竞争力、燃油品种不齐、技术服务不周、市场参与者过少、市场信息闭塞等原因,短期内中国的保税油市场具备与新加坡进行抗衡的实力还为时尚早。“这就像考试一样,低分升到及格很容易,从及格到高分就不那么容易了,国内保税油业务还很不成熟,因此不能因为眼前的增幅而沾沾自喜,应该从长远考虑,完善国内保税油业务的各项制度才是首先要做的。”该资深人士表示。

成绩喜人 华东占比上升

根据C1近期发布的报告,去年,中国船供油消费量约为1931万吨,同比增加216万吨,增幅为12.59%,继续保持两位数涨势。从具体情况来看,由于中国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紧缩,导致船东资金运作受限,加之燃料油价格高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内贸船供油的需求涨幅,去年内贸船供油市场消费量为850万吨,仅小幅增长45万吨,同比增幅5.6%。保税船供油方面,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保税油销量达到1080万吨左右,首次成功破千万吨并直逼1100万吨,相较2010年910万吨的总销量,增幅达到18.7%。C1分析认为,中国保税油区域限制解禁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价格日益下滑,相对周边亚洲市场日渐形成价格优势,吸引了部分需求分流。此外外贸货物进出口量的稳步上升,也为保税船供油需求提供了增长的大环境。

分港口看,去年中国保税船供油消费港排名前10位为深圳港、上海港、青岛港、天津港、宁波港、舟山港、南通港、大连港、泰州港和张家港港。据C1统计,该前10港口所占全国比重达到84.6%。其中,华东地区港口占全国比重的43.4%,占据了前10位排名中的6个席位,较2010年又增加1席;渤海湾地区占全国比重的23.4%;而华南地区仅有深圳港上榜,占全国比重约为18.2%。

纵观去年全年,华东地区一直是众保税油企业争夺的焦点,其销量占全国的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而在去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长三角地区的保税油价格还曾长期低于新加坡船供油价格水平。

在排名上,深圳港仍以其强劲的内贸保税综合优势登上中国10大船供油消费港口首位,其保税油业务表现优异,不过由于华东港口的低价竞争,正逐渐分流其保税消费量,其同比增长仅11.4%,小于全国18%的增幅。上海港则以295万吨的消费量尾随其后。在集中竞争的情况下,华东地区的保税油市场份额争夺战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宁波港、上海港的保税油消费量,同比分别上涨51%和31%,高于全国18%的增幅;南通港的保税油消费量同比大涨约39万吨,增幅为200%,其排名从2010年的第11位蹿至第7位。

北方各港的保税油市场竞争程度略逊于华东,不过得益于活跃的铁矿砂进口,青岛港、天津港等港口的保税船供油消费量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6.6%。其中,青岛港以其保税油市场的优异表现,位居全国第三大消费港口的位置,但是由于内贸油表现贫弱,内贸供油企业较少,受此拖累,其总体消费量始终难以撼动上海港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中石化于去年10月进驻青岛保税船供油市场,另于今年年初启动日照港、岚山港两港保税船供油业务,届时激烈的竞争或将提升北方港口保税油消费量的增涨速度。

此外,防城港、厦门港和湛江港的保税油业务也渐入佳境,逢保税油销售旺季时,其保税油销量可达1万~1.5万吨/月。

企业发力 市场开放在即

对于国内6家保税油业务企业来说,去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年,国家2009年放开了对保税油经营范围的限定后,这些企业在2010年各自进行了网点布置,而去年则是答卷交付年。

根据C1统计,去年中国保税油供销量首位依然被中燃占据,总量达590万~600万吨左右。排名较2010年最大变化的是中石化舟山,由于其以网点的快速建设带动业务的迅猛发展,保税油销量得以大幅提升,使得其赶超深圳光汇,站上中国保税油供销量的第二把交椅。而中长燃也涉足北方市场,销量较2010年总体增加15万吨左右,赶超中油泰富,排名升居第4位。不过,中长燃与中油泰富、中石化中海销量上并未拉开明显差距,数量差在1万~5万吨,呈现胶着状态。

此外,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航油)、中艺华海进出口有限公司(中艺华海)、上海龙宇燃油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龙宇)、上海燃料有限公司(上海燃料)、大连星源船舶燃料有限公司(大连星源)等5家企业已在去年向商务部递交保税船供油经营资质等候审批,其中大部分可能在今年加入保税油企业行列。

根据对递交申请的企业逐个采访得知,目前部分企业已开始着手布局,部分则保守等待审批结果。企业多数集中在华东、华北一带,是保税油市场竞争最为白热化的地区。

中航油方面硬件条件已经基本齐备,其在所有申办企业中,筹办硬件和上游资源操作最为积极。据了解,中航油旗下的中国航油集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油轮37艘,另外,在建码头基地涵盖湛江、天津、上海等主要中国港口。集团同时筹备开展内贸船供油业务,保税船供油业务一旦上马,内贸船供油布点也将逐次铺开。

中艺华海则偏于保守观望姿态。据记者了解,中艺华海旗下油库设施分布于华东和山东地区,驳船、油轮等硬件设施目前基本还未启动。中艺华海拥有两大油品和液体化工品仓储基地,一是坐落于江苏南通如皋港区的控股子公司--南通东方石油化工港储有限公司,一是坐落于山东莱州港的参股关联公司--莱州东方石油化工港储有限公司,目前总库容达80多万立方米。中艺华海相关人士表示:“因为还没有接到商务部的具体通知,入行门槛也还捉摸不定,我们很难现在就着手来做一些规划和布点。申请执照只是一个初步打算,如果获得审批,我们才操作下一步。”

上海燃料此前一直从事内贸船供油业务,在华东地区业务规模独领风骚,其在百联油库拥有燃料油罐13万立方米。其中,保税库容2.3万立方米;柴油罐5万立方米,具备油品调和的能力。另外,上海燃料还有完备的驳船资源,相关人士称随时可以在上海一带开展保税船供油业务。

大连星源此前主要在华北地区经营内贸船供油业务,油品年业务经营规模在10万吨左右,配套设施较为完备,有自有油库、配套码头、加油船,主要业务地域在华北一带。

民营的上海龙宇也是内贸船供油以及船供油批发的资深企业,主要从事船舶燃料油批发业务,年销售油品100万吨,在大连、上海、舟山、宁波、太仓、南通、广州等地都设有分公司。

据最新的市场消息,中航油、中艺华海、上海燃料三家国营企业基本上已经通过审核,而民营企业已经被否出局。市场人士则多表示,无论最终几家获得审批通过,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经营牌照有望再度开闸的趋势已经很明显。

业内人士也指出,此次保税船供油经营资质一旦进一步放开,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竞争将进一步趋于白热化。随着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价格下跌,中国保税船供油需求量将不断被激发,吸引更多的企业介入,同时也坚定了政府对保税船供油行业进一步放开的决心。

重点转向第三方服务

随着保税油业务消费量的不断攀升,保税油业务的服务已经成为国内港口配套服务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直接关系船舶停靠与否及靠泊的时间长短。而保税油业务的服务则取决于包括第三方服务在内的后续衍生服务功能,这也是衡量港口航运综合服务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导致国外船东不愿将船舶驶往中国港口加油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价格因素外,主要还与中国的保税油市场服务不周、缺乏监管、信息闭塞等因素有关。

据一位船东反映,国内船供油企业在销售保税油时,“短斤缺两”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导致供油纠纷频发。一位船供油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他们的保税油源经过了“二转手”,拿油成本非常高,因此不在供油数量和油品质量上动点手脚就没有利润,“目前的‘猫腻’部分一般在总供油量的3%~5%。”该负责人表示。

可见,中国保税油市场尚存在巨大的制度性漏洞,然而市场却没有一家公认的国内船供油第三方检测企业。目前在国内主要从事船供油计量检测业务的是瑞士通用公证行在国内的分支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其市场占有率超过90%。

据SGS计量员朱先生表示,SGS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国内的船供油计量检测业务,牌子老,价格公道,所有计量员都拥有双语能力及国家CIQ商检证书,因此普遍获得船东的认可。

然而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由于SGS在国内长期一家独大,也使得其船供油计量检测业务“变了味”。一位长期与SGS有合作关系的船东向记者表示,由于缺乏竞争对手,SGS在国内的计量检测业务逐渐流于表面化。“我们在遇到纠纷的时候也就是买份SGS的报告,让大家能有台阶下而已,它们基本检测不出什么问题。”

不过随着国内保税油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检测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航运事业部负责人表示:“我中心早在2003年5月就已被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人名册,正准备以上海科协所属180个自然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作技术后盾,积极开展包括船供油计量检测业务在内的海事技术咨询服务及司法技术鉴定业务。”

除了国内的第三方检测企业外,包括挪威船级社(DNV)、法国必维国际检测集团(BV)、天祥检验集团(ITS)在内的国际检测巨头也正在窥视这一巨大市场。

前不久,DNV正式完成其史上最大一次内部结构调整,强化全球地位。从3月1日开始,业务将通过三家独立企业展开,即:DNV海事、石油和天然气服务公司,DNV KEMA Energy & Sustainability公司,DNV管理服务集团。每家企业都将建立专门的领导团队,其中负责石油产品检测计量的DNV海事、石油和天然气服务公司正准备开拓中国船供油计量检测的业务。

DNV大中华区海事咨询部总经理吴巨圣表示,“DNV对中国船供油计量检测的业务非常感兴趣,我们在新加坡已经有了很强大的检测团队和客户资源,但在中国,由于尚无法取得相关检测资质与进港申请,且对于这一业务的投资回报还没有进行调研,因此DNV要进入这一市场还尚需时日。”<包志明>

END

关键词: 船供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