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潜水艇没“身份证”难生存

2012-03-28 16:12 | 时代商报 公告公示


      

武汉农民造出了民用潜艇,大连海参养殖户第一个购买用于海参捕捞,然而好景不长,海事部门就找上门来,禁止这艘潜艇随便下海,虽然这民用潜艇比雇用潜水员打捞海参便宜实惠多了,但却面临着没有“身份证”难以生存的窘境。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民,37岁的武汉人张五一无师自通地造出潜艇,被当地媒体报道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张五一的人生也随之改变。从默默无闻变成现在所谓的名人,就连手机都增加到了3部,采访过程中,张五一不断地接着电话。然而,这并不能表明,张五一的事业前途光明,在资金以及政策空白的双重限制下,张五一的成功显得有些“尴尬”。

一艘红色的,外形酷似梭子的小潜艇此时正静静地躺在大连某个海滩上,只潜水几次,它就被迫搁浅了。这是武汉农民张五一成功造出的第一艘民用潜艇,它被大连一海参养殖户以15万元价格购买,用于海参捕捞,但如今它想下海,需要“偷偷摸摸”才行。

张五一成功地造出了民用潜艇,并卖出去一艘,用户反映还不错。但随后,海事部门的禁用让张五一和他的第一个客户都处于尴尬境地,客户也因此和张五一闹掰了。

不过,张五一的情绪并没有因此受到多大影响,他仍旧在努力寻求资金,寻找订单。而在媒体报道之后,张五一已经与武汉市立球船厂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张五一船舶厂潜水船制造基地”。

迷上造潜艇

出名之前的张五一,人生经历平淡如水,就像是绝大多数出生于1970年后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样,高考落榜后回家务农,偶然工厂招工的机会使他成为企业工人,然后过着和无数普通人相同的细水长流的日子。直到看到有人建造潜艇的时候,张五一也没有意识到,这个不大的“能够下水的铁壳子”,竟然会成为自己人生后半段最大的事业,也因此投入最多的精力。

张五一迷上造潜艇主要受有着“中国民间造潜艇第一人”之称的李明玉的影响,李明玉这个汉阳农民从2005年就全身心投入到造潜艇的梦想中,并在这一年造出自己的第一艘潜艇“霞光一号”,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毫无疑问,潜艇这个带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一个毫无相关资质的农民,竟然可以建造出来,身份与产品的巨大差异所产生的关注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潜艇是否具备了基本功能这一基本诉求。

彼时,刚刚在汉阳企业下岗的张五一还在按照爱人的要求,开始自己做点小生意,并略有盈余。当时,汉阳农民李明玉的“霞光一号”并没有成功,但李明玉并没有放弃,甚至四处举债,就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于是“霞光二号”、“霞光三号”、“霞光四号”接连问世,而张五一也从最初的诸多“看热闹”的人成为一个好奇者。

因为都生活在汉阳,张五一就找到了李明玉。即便到了现在,张五一也坚持自己是一个农民的身份,也许是对李明玉执着理想的感同身受,也许是隐约感觉到了民用潜艇的市场价值,几乎没有考虑和过渡,张五一就从一个好奇者转身为一个参与者,“李明玉后期建造潜艇的资金,很多就是由我来资助的。”

但是,张五一的投入并没有帮助李明玉实现梦想,要么是因为产品自身的不足没有成功下潜,要么被海事管理部门以缺少资质为由禁止试航。

在投资李明玉的过程中,张五一也在学习造潜艇的基本工艺,而民用潜艇的市场价值在张五一心中也逐渐清楚,所以,当李明玉不堪资金和舆论双重压力偃旗息鼓后,张五一发现,原来民造潜艇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自己的最大梦想。

造潜艇成功

尽管跟随李明玉学了一些手工打造潜艇的基本常识,但张五一知道,如果继续按照李明玉的方向发展下去,无论手工打造得如何精细,造潜艇终究是一枕黄粱。

外界的质疑也让张五一体会到了“百口莫辩”。一个农民,而且只有高中学历,凭什么能造出潜艇?就是在炒作。“我什么时候说过是我自己造的?其实,中国已经是全世界船舶工业最大生产国之一,在汉阳以及武汉,有很强的工业基础,所以,并不是我本人去造潜艇,而是请技术熟练的师傅们来做。而且,我们造的潜艇跟公众理解中,通常意义的军事潜艇不一样,我们就是造一个浅水的海底捕捞器,我们追求的不是潜得更深及续航能力更好,而是建造一个需要在合适场合能做合适工作的产品,比如在低于30米的浅海中,能够捕捞海产品以及对海域进行基本的清淤工作。”张五一有些激动。

确立了市场目标,张五一大张旗鼓地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潜艇梦。没有工厂,张五一经过努力,硬是低价租下了武汉某机械工厂的厂房;缺少技术工人,张五一用他的执着把一些资深技师拉进他的工厂工作。

3年过去了,潜艇终于成功建造出来了,那一刻,张五一与几年里与他不离不弃的伙伴们相拥而泣。张五一告诉记者:“这些人既有对我的技术支持,也有对我资金上的支持,虽然他们很相信我说的市场前景,但在我看来,他们更多的是看重我们之间的感情。”

张五一的潜艇船长6米,高2.6米,宽2.6米,外形有点像半个梭子。张五一说:“我们造的潜艇以实用为主,潜艇内部仅容两人站立,正前方有个巴掌大的玻璃观测孔以及一排控制阀。关键是操作很简单,一教就会,打开排水阀潜艇上浮,打开进水阀潜艇下潜,方向舵管左右,非常简单。”

“就跟开车差不多,可以前进,也可以倒退,最多能潜水10多个小时。”张五一比喻自己的潜艇就是一台家用潜水小汽车。

对于记者关心的安全问题,张五一说:“在潜艇舱门边,还有一个抡式阀。在紧急情况下,开动抡式阀,可以丢下压载潜艇的重物,迅速上浮。”张五一的潜艇已经下水经过多次试潜,他觉得自己的潜艇很安全。

目前,张五一的潜艇主要功能就是进行海底捕捞,艇身前安装了机械臂,在潜艇的前方加装水底摄像设备,可将视频画面接到舱内,监控海底情况,这些设备尤其适合在海边养殖的人进行海底观察,捕捞作业。

很快,张五一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卖给大连地区一个海参养殖者,武汉本地媒体对张五一以及第一个购买者的事情做了报道。

大连的海参养殖者称:以前每年春节前后,他都要雇潜水员下海捕捞海参。一般情况下,一个潜水员下海一次,40分钟捕捞能捞上来50公斤海参,每次下潜支付捕捞费1000元。潜水员一天只能下去两趟,且危险系数高,在有大潮水时还不能下潜。但买了张五一的潜水艇后,打捞就不受潮水限制,他亲自操作,一次可捞10小时,相当一天请了5个潜水员,5个潜水员可以潜10趟,用潜艇相当一天省1万元,大大提高了采摘海参的效率。

但让张五一没想到的是,媒体的报道,无意中伤害了他的第一个客户。

张五一告诉记者:“客户在我这里买潜艇的时候就嘱咐我不要对外说,结果我以为在武汉的一个普通新闻报道没什么大的问题,尤其认为媒体报道能够扩大民用潜水艇的知名度,当记者要那位客户的联系方式时,我就给了。现在那位客户很烦我。媒体报道对他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事局也去找他了,不许这艘潜艇随便下海,后来他说把潜艇送回老家了,才没有相关部门找他,他现在烦死我了。”

就这样,张五一与自己的第一个客户闹掰了。而大连客户对这艘潜艇的使用也变成了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民造潜艇的政策性局限

不过,张五一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客户终究会理解他的苦衷,而且,现在的张五一也没有时间不断地向客户去解释什么。

这些天以来,张五一每天都会接到几十个电话,除了部分媒体的,更多的是准备投资的以及各地想要预订产品的客户。

从张五一QQ签名“张五一潜艇项目招商以及电话号码”就能看出他对资金渴求的迫切,“只需要十几万投资,有钱一起赚啊。”然而,时至今日,张五一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投资。

一方面是不断的投资电话,一方面却是自己徒劳的求助。张五一解释说:“很多电话打过来张口就是几千万的投资,可是条件却是一切由投资方说得算,而我只是技术入股,那样的话,事业就是别人的了,跟我还有什么关系?”

一心想控股并掌握事业脉搏的张五一自己其实也很清楚:“外行人以为民造潜艇很神奇,其实在专业的船舶制造者眼中,并不困难,也就是说,如果哪个有实力有资金的大企业想进入这个领域,那是非常容易的,我几乎没有能够与对方抗衡的实力。”

可是,到现在民造潜艇在市场表现依然是静悄悄的,张五一分析:“不排除一些企业在偷偷摸摸生产,而那些没有技术和资金限制的企业仍然按兵不动。唯一的原因就是,民用潜艇没有出台行业规则以及标准。在这种现状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一旦后期出台了相关标准,很可能所有的投入就是打水漂,所以,我分析没有人愿意冒这种风险。”

但张五一对此心有不甘:“据我了解,民用潜艇用途广泛,而且可以进行细分,除了造价昂贵的观光式潜艇外,我这种用于海产品养殖的行业,尚未有相关规则和标准,我觉得如果在这方面由中国自己创造出标准,以后就可能会成为全行业的标准,那样的话,意义将超越市场价值,可是,如果总是无人理会,由外国企业创造出了行业标准,那么,我们只能跟随人家的标准,将大好的市场前景,拱手相让。”

潜艇没“身份证”难生存

事实上,张五一并非没有得到官方的鼎力支持,张五一办下潜艇个体执照,武汉洪山区工商局登记注册分局局长王晓晖证实,确有此事。王局长介绍,当时洪山区青菱工商所不敢轻易批办,张五一便找到了当时正在局里办公的他。王局长佩服张五一的创新精神,“法不禁即准,既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不能给个人潜艇发明办理执照,那为什么不能开这一先例?”王晓晖认为,只要有利于社会进步,这种个人发明创造就值得鼓励。但支持力度也仅限于此,因为行业规则和标准,显然不是一个当地的工商所能够左右的。

民用潜艇已经造好并下海,行业规则和标准尚未出台,张五一和第一个购买者就被夹在了目前这种尴尬的夹缝中,挺难受。

27日,海事部门一位相关人士说:他们知道张五一造潜艇的事情,但民用潜艇的普及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壁垒,首先这个产品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严格的检验,在各个相关技术上通过了国家标准才可以使用。但是,第一个问题就是,国家至今未出台民造民用潜艇的行业标准;其次,就算出台了相关标准,民用潜艇按照船舶行业,还要取得国籍身份,就像是人的身份证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船舶也是如此,没有“身份证”的潜艇是很难生存的。如果允许没有身份证的潜艇都随便下海,那就乱套了,潜艇干什么用,潜到哪里去都很难管理。

而民用潜艇的证明由哪个部门来开,现在依然是空白。最后,这个民用潜艇还要取得航海权,谁来颁布这个航海权?这些都是问题。

海事部门人士表示,近期也有很多人询问张五一潜艇制造情况,因该船只由民间建造,属新生事物,尚未有国家相关规范及标准出台,投资及使用有风险。

现在的张五一开始回避“潜艇”这个词汇,张五一认为,也许这个词过于敏感,所以,张五一将自己的产品起名为“海底采集器。”

无论是潜艇也好,海底采集器也罢,名称的变化并未有利于张五一的政策困局,除此之外,自身的局限性也在张五一谋求市场规模的过程中,显露无疑。

37岁的张五一似乎对营销知之甚少,对类似于微博及其新媒体的营销更是一无所知,在通过QQ的补充采访时,张五一坦承:“打字慢,由我口述,工作人员录入的方式,跟你交流。”

不仅如此,张五一从未意识到可以通过经营微博来拓宽自己的诉求渠道,当记者提示他可以通过天使投资人解决资金问题,以及通过其本地的人大代表谋求地方性立法的时候,张五一惊讶地表示:“你说的这些,我从未想到过。”无论如何,张五一已然坐上了自己建造的民用潜艇,未来是继续按照自己的意愿下潜,还是半途而废,在张五一本人心中,没有半点把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冬梅采写

张五一 :我的成功很尴尬

记者(下简称记):现在你认为自己成功了吗?

张五一(下简称张):算是成功,但又不算?

记:怎么说?

张:如果从我的基础来看,一个农民,高中学历,现在终于造出了可以实际使用的潜艇,当然算是成功了;但以我的梦想来看,还没有成功。

记: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张:一方面受制于资金压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至今没有出台民造潜艇的标准和规则。

记:那么,你目前的成功算什么呢?

张:嗯,尴尬的成功。

记:这些年你一直坚持做潜艇,是因为民造潜艇的市场前景吗?

张:不全是市场价值,更多的是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中国民造潜艇市场化,人活着,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人生价值,就在于此。

记:哭过吗?

张:哭过,特别是借不到钱的时候,可能我这个人就是一根筋,从来没想过放弃。

记:不过,现在看来总算是峰回路转了,不是已经卖出一台了吗?

张:到现在为止,也只是卖出一台。

记:你不是说过订单很多吗?

张:没有资金,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没有行业标准和规则,客户也都有顾虑,比如万一在海底出现意外怎么办?那可不是在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后果要严重得多。

记:所以呢?

张:我现在就是在提心吊胆地工作着。

记:如果资金迟迟不能解决,而行业标准也没有出台,你会怎么做?

张:希望海事部门在海域养殖这个领域,先发一个特别通行证,允许我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实际操作。

记:如果这个也没有通过呢?

张:(沉吟了很久)那也许我就会考虑到国外发展,因为这几天已经有多个国家的人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过去。

记:这个方式也很可行,你准备去哪?

张:我哪也不想去,我就想在中国,可是,如果总是这样停滞不前,我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到国外算是最悲观的结果了,我知道移民手续也很麻烦,但我现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记:此时此刻你的感觉是什么?

张:很心痛,为什么在中国创造东西这么无奈?为什么有利于潜水员生命安全的东西不可以规模生产?为什么能让我们国家的资源得到更好开发的工具不能出台相关标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现实问题阻碍它的发展?

记:这些问题应该由谁来回答?

张:(再次沉默了10分钟后)我不知道。

END

关键词: 民用潜水艇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