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洋石油981”

2012-05-21 17:07 | 财新网 船舶动态


正直中国和菲律宾在黄岩岛主权问题上摩擦不断之际,5月9日,中国首座深水石油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下称981平台)正式在南海开钻。一时间引发国内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业内专家指出,此时开钻并非刻意。开钻地点远离争议区域,且该平台历时六年设计、建造,还成功进行一次试钻,开钻时机已水到渠成。

当天,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工勘探设备,将钻头探入1500米的南海海底,开钻荔湾6-1-1自营油井。这标志着中国终于有能力进军深海油气。在此之前,中国仅能在300米左右水深的地方钻井,按国际惯例,300米及以下水深属于浅海。

981平台的能力不仅于此,按设计,在1500米至3000米的超深海区域,该平台也能平稳作业。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据业内估计,南海拥有石油资源量230亿至300亿吨,天然气约16万亿立方米,共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这些油气大部分位于上述水深。

按照服役期,981平台将在未来30多年里为中国人勘探油气。这是中国第一座深海钻井平台,更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为进军深海战略打造的深水舰队中的核心平台船。在一定程度上,有试水意义的981平台,关乎中海油的未来,也关乎中国深海石油战略的未来。

六年造巨船

981平台相当于40余层楼高——117米,长和宽分别为114米、89米,其甲板为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中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项目副总经理粟京告诉财新记者,与981钻井平台相同等级的第六代半潜式平台,目前全球大约有17艘至20艘。有些同级别平台的作业水深超过3000米,但在其他指标上逊于981平台,例如981平台9000吨的可变载荷是世界第一。他认为,综合打分来看,981钻井平台可以跻身世界前三名。

海洋石油界最看重981平台的两项关键指标——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0000米。该两项指标对中国海洋石油战略异常重要。981平台属于世界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此之前中国仅能生产第三代半潜式平台,仅可在水深300米的浅海作业。

早在1983年,中国就自主开发“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具备300米以内水深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能力,属于第二代、第三代世界水平。然而20多年来,中国海上钻井能力进步缓慢,在981平台之前,中国钻井最大水深仅达505米,而发达国家钻井深度已达3000多米。

据参与981平台建造的知情人士介绍,981的基本设计出自美国F&G公司(Friede Goldman United),随后中海油公司研究总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七○八研究所在原有设计上进行升级改造,于2008年4月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开工建设。2011年12月,平台交付使用。整个过程大约耗时六年。

中海油从2003年开始酝酿深海战略,在随后花了三年时间了解和认识国际现状,决策设备型号,寻求合作方设计图纸。从2008年起,中海油五种型号、六艘可在水深3000米海域工作的深海工程装备,陆续开始建造。

所谓五型六船,包括一艘“海洋石油720”12缆深水物探船、一艘“海洋石油708”深水地质勘察船、一艘“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一艘“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另外两艘为深水大马力三用工作船。

显然,981平台是五型六船中的绝对核心装备。2011年上半年,五型六船相继建造完成。

981的突破

事实上,981平台的钻井已经获得过成功。财新记者获悉,荔湾6-1-1井并非981钻井平台开钻的第一个深水井,为确保首钻成功,981平台曾在2012年3月前试钻水深为754米的流花29-2-1井。

杨进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海洋工程科研团队一直为981平台的钻井、施工作业进行技术支持。杨进告诉财新记者,试钻效果很好,主要体现在装备调试和人员磨合上比预期快,钻井速度比预期快10天至15天。

对于981平台的钻井能力不需怀疑,但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当平台面对类似美国墨西哥湾溢油的情形时,能否成功应对并规避油井溢油的发生?

就在981平台建造期间内,2010年5月,墨西哥湾发生油井钻探过程中溢油事件,其钻井平台为BP(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的“深水地平线”(第五代半潜式平台)。

粟京介绍,981平台在全球首次采用本质安全型水下防喷器系统,触发中海油在981平台上加入此系统的原因,正是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据称,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事故发生时,以往通用的靠液控、电控信号关闭漏油油井等四种办法全部失效。

本质安全型水下防喷器系统提供了第五种防井喷方式,即在收不到电波和液压信号时,由储能器自动关断钻井,甚至剪断钻杆。粟京说,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利处是安全,弊病是如果出现误操作,会带来很大的商业损失。这个系统由美国一家公司研发,但在全球范围内都一直未被采用,原因就是很多公司害怕可能产生的商业损失。

相比世界多数深海区域,南海海况恶劣,为让981平台在南海保持平稳和安全作业,设计者和建造者煞费苦心。

“与欧洲北海比,南海的风浪没有那么大,但是风速更快;与美国墨西哥湾比,南海的流速没有那么猛,但风浪更大。”一位知情人士认为,正是南海的恶劣复杂海况,让981平台做了很多设计改动。

例如,首次采用200年一遇风浪参数对平台校核,业内认为该参数相当于17级台风风速,远超国际船级社规范。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海洋工程部博士吴晓源向财新记者介绍,981平台还首次采用了动力定位和锚泊定位的组合定位系统,水深在1500米以内时采用全锚泊定位,水深超过1500米时采用全动力定位模式(DP3)。吴晓源说,水浅的地方用锚泊,比较省油,但如果水深达到1500米以上,就无法使用锚泊定位,因为所用锚链会非常重,平台难以负荷。最终,水深超过1500米后,要靠八台推进器来动力定位。

981平台的可变载荷为9000吨,也是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大大提高了其远海作业能力。

超高强度的R5级锚链,也被认为是981平台的世界之最之一。

晓源说,R5级锚链由江苏亚星锚链厂在全球第一次造出。该锚链强度较R4级提高了16%。据了解,平台在调试中曾遇两次15级强台风袭击,结果抛锚状态下的平台稳若磐石,没有位移。

981平台的第六项世界之最是首次在船体的关键部位系统地安装了传感器监测系统。据吴晓源介绍,在建造阶段,中海油与船厂合作,把传感器贴到船上去,这样出海后可取得平台在海上实际受力的数据。

981含金量

盛名之下,对981平台的质疑也随之而来。981平台的科技含金量到底有多大?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其自主程度,又到底有多大?

有些业界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质疑,如果说基本设计出自美国F&G公司,中海油在此成熟船型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那么称“中海油对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似乎不太妥当。

“我们申请了40多项专利,现在已经被授予23项。”对于981钻井平台的知识产权疑问,粟京向财新记者解释称,981平台的基础设计是由中海油与美国F&G公司联合进行的。与世界其他现有第六代半潜式平台不同,981平台做了很多技术改进。对基础设计上的技术改进申请专利,“知识产权归属中海油”。“中海油曾与F&G公司协议共同申请,后来F&G公司放弃申请,变成中海油单方面申请。”

这种默契,并不意味着中海油已买断981平台的基础设计图纸。粟京透露,如中海油要以981平台的样子完全复制第二艘是允许的,但如果给别的公司造,就必须先征得F&G公司的同意。

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981平台的国产化率为40%。一位参与981项目的中海油人士向财新记者承认,虽说有40%的国产化率,但是这部分的价值比较低,价值高的钻井设备包、主机、推进器都是国外进口。

事实上,设计建造之初,国产化率高低并非是中海油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中海油)总公司说,能够在国内把它造出来就很了不起了。”上述中海油人士参与了981平台从设计到建设的六年历程。他说:“当初我们头一次去国外看类似平台,发现造平台这么复杂,心里都直打鼓。”

熟悉981平台设计建造过程的知情人士还告诉财新记者,981平台在基础船型上的设计改造量其实非常大,其中两个关键的改动是把母亲船7000吨的可变载调高至9000吨,以及把动力系统由DP2改至DP3。这两个关键改动,是981平台创造六个世界之最的关键因素。

一位来自外资电气公司的人士对后一项关键技术改动表示忧虑。

他说,由于原始设计是DP2,而DP2船型相对较小,改装DP3后,相当于981平台是“一个小个子背了一个大包袱”,“这需要额外增加很多设备,那么,这些改装设计是否存在隐患,有待实践试验。”

还有一个质疑是981平台造价过高。据粟京透露,981平台设计寿命为30年,总造价大概在58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油价维持在每桶100美元水平,预计未来七至八年就可回收成本。

“花了六年,平台是造出来了,但是也没少花钱。”上述外资电气公司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平台上一些主要设备有返工重做的,电工系统也有很多工序被弄反了,“花了不少冤枉钱和时间”。

对此,中海油一位熟悉情况的内部人士表示,的确存在返工等情况,但他认为,由于这是中国第一次设计和建造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造第二条肯定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和费用,“一定会比新加坡造、韩国造便宜”。

尽管存在种种质疑,但绝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981平台的真正技术价值在于“技术集成”。而吴晓源则认为,世界上很多大公司都是做集成,采购各种产品后做总包商。

谨慎深海梦

在5月9日“海洋石油981”首钻仪式上,致辞的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先后提到发展深水油气资源的政治意义。维护中国领海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被一再提及。

作为大型央企,中海油还得算南海开发的经济账。

首先,南海的油气储量到底是多少?尽管南海一直被民间称为“第二个波斯湾”,但是南海的油气储量一直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已有的数据仅是估算值,在油气行业,资源量是最粗放的概念,储量才是可靠数值。在南海深水处,中国没有打下一口探井,南海油气储量仍未可知。

对于南海油气资源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原因,中海油曾表示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开发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近年这些原因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高位油价激发了石油公司积极投资高风险的深水领域的热情。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在2011年年报中表示,对于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中海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地震资料,加深了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并锁定了一批勘探目标。目前中海油已经在技术准备、作业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于2012年开始深水勘探。

不过,业界的一个担忧是,中国的深海油气开发速度,可能并不像中海油宣称的那样快。

在傅成玉掌舵中海油时,曾计划到2020年建成一个“深水大庆”,即在中国海域深水部分实现5000万吨油当量的产能。但现实情况是,直到目前,中海油在中国海域深水的产能还是零。按照荔湾3-1气田2006年发现、2013年才建成投产的速度推算,用剩下八年实现从零到5000万吨的“深水大庆”目标,实在无法让人乐观。

显而易见,上述速度的战略需要更多的深海钻井平台。中海油内部人士表示,第二座平台即“海洋石油982”的建造计划,在2009年做过可行性研究,目前中海油的打算是:先观察981平台的实际运作情况和物探船的进一步发现,再决定何时建造第二座。

END

关键词: 海洋石油981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