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轮市场需要本土化经营模式

2012-07-15 16:46 | 中国旅游报 公告公示


            

由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带动起来的休闲旅游需求,势不可挡地催生了旅游产业链中的高端休闲模式——邮轮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宣传和探索,邮轮旅游对于国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字眼,已成为最时尚的旅游消费热点。日前,记者有幸亲历了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的海洋航行者号邮轮的新加坡母港首航,在这座“海上宫殿”里体验了3夜4天的旅程。一路有各种新鲜的见闻,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坐邮轮,玩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船上的生活还是有些枯燥,每天除了看海还是看海,免税店也比较小,我们准备的美元都没地方花出去。”有些国内游客下船后心情有点复杂:“好在很多体验都是免费的,餐饮也不错,特别是24小时的自助餐厅,东西多得吃不过来。”

的确,在一些游客眼里,邮轮旅游的关键词就是“一票到底”和“无限量自助餐”,这似乎也成为邮轮的最大卖点之一。殊不知,这只是邮轮旅游最表面的皮毛,实质上是把邮轮当作了交通工具,而不是一种高端的旅游度假体验。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不少国外游客将这艘“移动的海上城堡”玩转得不亦乐乎,他们在邮轮上健身美容、游泳SPA,参与手工制作、表演巡游,在图书馆阅读、上网,蹦迪跳舞,累了就在酒吧小憩喝上一杯,看一场冰雪表演或者脱口秀。每天早晨,顶层甲板的慢跑道上都有不少金发碧眼的跑者,他们有的甚至迎着朝阳悠闲地打起了太极,这种怡然自得的心态,或许是多数国人暂时还无法体验的。

有关专家指出,邮轮旅游在中国发展刚刚起步,除了需要有一个熟悉和接受过程外,跟国人固有的旅游消费观念也有很大关系。相对欧美而言,国人旅游的目的性更强,多数游客习惯于直达某个地方,逐个景点玩上几天更物有所值。不同消费群体对于旅游产品消费习惯的不同,也影响着旅游的质量和自身的感受。

此外,国际邮轮文化和规则,对于中国游客而言也需要进一步普及。据记者观察,参加邮轮上盛大船长晚宴的中国游客中,极少有人按规矩着正装入场。对于邮轮上自由开放的社区交往模式,国内游客也表现得过于腼腆。不少游客一上船就忙着拍照或者用餐,并不懂得充分享受邮轮上的各种服务。其实,静享“慢旅游”的闲暇时光才是邮轮度假文化的精髓。

在欧美,皇家加勒比这样的巨无霸型豪华邮轮仍隶属大众消费范畴,真正的贵族式邮轮则是那些精致的小众邮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秘书长郑炜航曾指出,“大众化豪华邮轮乘客与船员的比例是3:1,而高端贵族式邮轮的比例则是1:3,专属服务非常到位,价格大约是每晚1000至3000美元。”在郑炜航看来,虽然中国邮轮市场发展很快,但尚停留在大众化层面,近几年内并不适合引进更高端贵族化的邮轮,“对于有需求的少数群体,可以送他们去欧美体验消费。”

从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来看,这种西式的旅游模式确实需要一个磨合期。诚然,邮轮文化和邮轮规则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市场也需要逐步培育,但让业者们欣慰的是,作为一种舶来品,人们对“邮轮”的概念已不再陌生,接受度和认同度与日俱增,经过启蒙阶段,不少游客的消费观念也开始改变,国际化视野逐渐开阔。这些对于国人真正走近邮轮旅游来说,都是一个好的开始。

皇家加勒比邮轮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刘淄楠对于中国邮轮旅游的国际化进度信心十足,“2012年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预计将达到70%。海洋航行者号和海洋神话号同时在中国运营,旅游旺季同时覆盖华东和华北两大中国客源市场。”据悉,明年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将再在中国市场上投放一条14万吨级的海洋水手号邮轮,可谓其强力推动之势。

邮轮需要本土化经营模式

皇家加勒比、歌诗达、丽星等国际邮轮巨头瞄准中国市场后,从最初仅派几艘“小船”前来试水,到2012年几艘世界级豪华大船“御驾亲征”,包括皇家加勒比公司的14万吨的“海洋航行者号”和歌诗达公司8万吨的维多利亚号,“中国市场有能力消费更好更大的邮轮”这一预测已得到市场肯定。

这种新的旅游消费模式,一方面正在引导中国游客跟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

记者从沪上各大旅行社也了解到了一些邮轮游客的问题性反馈。例如由于船上中国游客较少,一些国际线路的邮轮只配备英语服务,给国内游客在沟通上造成了一定障碍,每次送达客房的日程单为全英文,也影响了游客及时了解船上信息,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个别游客还因为听不懂船上领取护照的英文广播通知而耽误了下船行程;在餐饮方面,由于一直以来以欧美游客居多,邮轮上都以西餐为主,国内游客多少有些不习惯。

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邮轮公司,势必要把这些问题考虑在内。在国际航线上推广中文服务,已列入了不少邮轮公司的发展规划,不少中餐厅和亚洲精选美食餐厅也将陆续增设,以迎合亚洲人的喜好。如皇家加勒比的海洋航行者号,还专门设计了亚洲最大的海上免税购物街——挑高四层甲板的“皇家大道”,成为不少国内游客上船后的“心头之好”。

此外,中国人和外国人乘坐邮轮旅游的方式有很大差异。“乘坐邮轮的中国人普遍比较年轻。同欧美游客相比,他们在购物和上岸旅游方面花的钱更多。”刘淄楠补充道,“中国游客喜欢较短的行程,不超过5个晚上,时间太长则会失去新鲜感。”

为了不让游客“把海看腻”,不少邮轮进军中国市场时,“入乡随俗”,专门设计了短程线路。皇家加勒比、歌诗达在今年暑期推出5天左右的日韩线普遍受到了热捧,有的甚至一票难求。

邮轮旅游若想要在中国市场上落地生根,引进是一方面,“西为中用”更是关键。我们何时才能迎来真正中国特色、土生土长的“自家”邮轮?

以上海为例,记者从《上海邮轮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了解到,至“十二五”期末,上海将成为东亚地区邮轮枢纽港和继新加坡、香港之后的亚太地区三大邮轮中心之一,并在邮轮产业链上游环节出现两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拥有豪华邮轮的关键技术储备,并初步掌握豪华邮轮的自主设计及装备制造能力;上海本土母港邮轮与本土注册邮轮公司实现零的突破。为此,上海市旅游局已全力推动上海邮轮旅游组合母港建设,助推建造我国第一艘豪华邮轮和组建本土邮轮船队,锻造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上海邮轮经济产业链。

当前,世界邮轮旅游中心东移的趋势日愈明显。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旅游市场,前期的培育漫长而关键。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邮轮旅游在我国的市场定位还在反复摸索之中,至今处于小众化阶段,家庭旅游、商务会议旅游、蜜月旅游是较为明显的客户群体,其中高端客户较多。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15年,中国乘坐邮轮旅游的游客人数将轻松超过100万人次。只有让邮轮走下高端的圣坛,接了地气,让中国游客都真正知道“邮轮”是怎么回事,才能更好地享受舒适而悠闲的海上之旅,真正走进并融入邮轮这座丰富多彩的“浮动海上城市”。

END

关键词: 中国邮轮市场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