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船企“求生”三招
2012-07-17 16:37 | 中国水运报 国内造船
“在现在的船舶市场上,一方面缺少新船订单,另一方面还缺少贵如黄金的信心。”浙江台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工行业处处长黄林育日前表示,1—4月,该市共交付船舶48万载重吨,较去年同期下滑36%。仅有少数船企处于正常生产状态,10%的船企已经停产,其余75%的船企均处于苦苦支撑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型谋生存成为当地船企老板们目前的必修课。
据资料显示,台州市船舶工业近年来处于发展停滞状态,年造船总量及生产总值一直徘徊于250万载重吨和200亿元左右。“受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船舶纠纷愈演愈烈的影响,加上涂层新标准(PSPC)的强制实施,估计2012年台州市的总体指标可能会低于该水平,不少企业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黄林育说。近日,由浙江凯航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建造的浙江省台州市最大船舶——7.3万载重吨散货船顺利下水。虽然该船将停留在公司码头进行舾装,但其车间和船台已空空荡荡,后续订单不足成为困扰该公司最大的难题。这并不是凯航公司一家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台州市近100家中小型船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个难题的困扰。
如何让船企老板重树信心呢?黄林育指出,一方面,当地政府及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大企业间的协调力度,竭力营造互帮互利的良好氛围,同时政府还在改善船企生存环境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如重点针对下水服务费、拖船服务费、船舶出港服务费、环保收费等增添企业负担的费用,查处乱收费现象。另一方面,国际船舶市场是典型的周期性市场,有高峰也有低谷,经历过低谷后,船企也必将迎来船市新的好年景。
“当前,台州船企求生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忍受亏本,继续造船并等待好景重来;第二种是迫于生存的压力,用卖不出的船舶兼做航运,以期获得收益;第三种则是通过提高船舶建造实力、做专市场,来为自己保持一片‘自留地’。”黄林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投资额较小且无债务负担的小型船企而言,选择半停产乃至停产的做法往往能够被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解脱,但是对于投资额较大且凝聚了船企老板诸多心血的中型船企而言,停产基至半停产则是难以接受和担负的。”
业内人士认为,船市低谷时期是船舶行业优胜劣汰的时期,船企间的兼并重组乃至破产都属于正常现象,有实力的船企可在这个时期积极谋求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储备与升级,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区性船舶总装企业;实力稍逊的船企则要更加灵活地寻找出路,多元并举,或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业务,主动为优势船企配套,或延伸船舶建造产业链,大胆进军船舶配套业及钢结构业,转型谋生路。
对此,向分段制造、修船、船舶配套以及非船领域转型成为台州船企的出路。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将对高度的专业化和精确的流程节点控制提出要求,这就需要相关船舶配套以及分段制造企业密切配合。相应的船企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生产工艺及能力,充分发挥集中生产、规模经营的优势,主动为骨干船企提供分段制造及其他服务,形成专业化的合作体系和造船配套产业链,从而满足现代船企对相关产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另外,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船型的储备也是关键。黄林育认为,船企要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尽快上马实施技术改造和新船型研发设计,并对自身建造的各类船舶进行优化升级,改进生产流程及工艺工法,以符合PSPC、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GBS)等国际造船新规范的要求。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为广大船企寻找新出路,谋求转型生存之道。台州市三门县经贸局日前委托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对该县的船舶工业开展了一项转型升级调研,该项目目前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