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盛重工“三剑客”解体
2012-08-07 09:55 | 21世纪经济报道 船厂动态
2003年11月,冬寒初至,上海外高桥船厂,两名如皋人拜访了时任外高桥党委书记的陈强,三人纵论中国造船业,热情似火。
这就是后来被业界称为“熔盛三剑客”的第一次会面,两名如皋人分别为张志熔和时任如皋市委书记的陈惠娟。2005年,熔盛重工在如皋港破土动工,4年后,熔盛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
7月30日,张志熔因涉内幕交易遭SEC指控,而就在一个月前的6月19日,陈惠娟也正式调离了如皋市。一时间,昔日三剑客成为挥别而去。身处行业低谷的熔盛盈利下滑,背负巨额债务。
8月2日,接近监管层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熔盛重工大债主中国银行已经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信贷材料,而近期监管部门也将对重仓熔盛重工的数家银行进行贷款核查,风险摸底。
贷款核查
“中行关于熔盛重工贷款的材料已于8月1号左右上报监管部门,银监局近期会核查包括中行、民生、渤海在内的数个银行在熔盛重工的贷款情况,包括抵押、担保、还本付息是否正常等。”上述接近银行监管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称,银监部门已经在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摸底了钢贸、造船等行业的贷款情况。从摸底情况看,包括熔盛在内的造船业贷款多为股份行、大行的江苏省分行或总行核准,南通地区行直接发放贷款不多,当地法人银行介入较少。
南通一大行人士称,除了中行,熔盛重工的贷款主要开始于2009年前后,此前其资金多来源于张志熔做房地产生意的自有资金,以及2007年高盛、德劭基金的注资。
财报显示,2008年末,熔盛重工的短期借款仅14亿元,无长期借款。2009年后短期借款攀升至50亿元。
熔盛的第一大债权银行是中行。据熔盛南通一债权银行信贷部人士介绍,早期中行开始和张志熔旗下的另一家公司焯晟化工合作,后该企业在炼油方面出现经营问题,中行数千万贷款有损失的风险。后张开始转战造船,深中行继续支持熔盛重工。随着前期焯晟的贷款收回了,中行和熔盛的业务也继续扩大。
上述大行人士告诉记者,另一家和熔盛重工深度合作的是民生银行和民生租赁。熔盛重工同时也是民生银行的新入股东,2011年熔盛斥资22.85亿元认购民生银行5亿增发股,持有民生银行增发后1.59%的股权。
“前两年我们也接触过熔盛,毕竟它在南通这么大体量。但当时熔盛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一些资料,这个时候的熔盛已经是银行争抢的明星企业了。我们当时发现这个公司股权比较复杂,公司组成复杂,很多造船的环节又组成小公司,而不是一个整体企业。”上述大行人士称,该行因此没有大规模介入熔盛贷款业务。
不过,更多银行表现出了对熔盛重工的兴趣。截至2011年9月,仅中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行对熔盛的战略授信就有1630亿元。
然而,事情也正在发生变化。2011年随着造船业产能过剩和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不少银行开始加强造船行业的贷款控制。记者在南通调查得知,目前大部分银行造船企业贷款必须上报总行审批。如中信银行去年开始从紧了造船、光伏、房地产行业总行审批制度。
在国有大行中,据上述大行人士介绍,工行已经基本不做造船业的贷款,中农建行也明显有贷款控制。以建行为例,去年该行提出“6+1”控制贷款计划,其中“1”即为新加入的造船业贷款。“例如建行南通分行只有审批造船企业2亿-3亿元贷款的权限,多了要去省行、总行审批。而且贷款必须先经过总行核准。”
2011年底,熔盛重工的未提取授信已经由2010年的157.5亿元,下降为80.5亿元,大减一半。
曾经三剑客
1990年初,张志熔利用打工挣来的3万元,在上海从事建筑材料贸易及建筑外包业务。1994年的上海正是房地产低潮时期,张以阳光绿园作为其首个住宅物业发展项目,却在市场上大卖,赚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张志熔的房产生意顺风顺水。他的上海阳光集团2007年改名恒盛地产并于香港上市,2011年,恒盛地产销售额达106亿。
“早年,我曾跟着张志熔去过上海看过其开发的小区,220多套别墅卖得
还剩下70多套,赚了很多钱。张做房地产是个人才。”南通一银行高层对记者说。
2000年后,随着张家港等港口的崛起,如皋政府开发如皋港的想法越发迫切。在上海生意红火的如皋人张志熔自然成为招商引资的绝佳人选。而此时的张志熔也在思考转型。
福布斯中文版2009年报道称,2003年,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称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消息被张志熔知道了。
他第一个电话打给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我有一个非常宏伟的想法。”他力劝陈惠娟到上海来商议大事,并要介绍一个人给陈惠娟认识。这个人就是时任国企外高桥造船厂党委书记的陈强。
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头三人会面的一幕。
当时熔盛在如皋的长青沙所需要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当地数年的用地指标,且如皋作为县级城市正在申请国家一类出口口岸,如无口岸资格,熔盛将无法直接造船出海。随着2005年全球航运市场景气周期的到来,在陈惠娟打通了一切屏障后,当年10月,熔盛重工破土动工。
此后,陈强的作用开始凸显。当2007年厂房还未完全建成的时候,熔盛已持有49艘船舶制造合约,总值32.37亿美元。这归功于陈强在造船行业的声誉。熔盛重工的第一个船东能拿下素以苛刻著称的挪威Frontline,靠的就是陈强的个人品牌。
在熔盛成长过程中,如皋市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一个显著的例子是,熔盛重工在上市2010年及此后的2011年,分别获得8.59亿元、12.7亿元政府补助,超过公司净利润的一半。熔盛对其的解释是,“如皋市政府对于熔盛重工因造船工艺、设计及培训人员产生成本而发放的补助金”。
然而,熔盛三剑客已然成为历史,而熔盛重工与政府的蜜月期已近尾声。
据了解,截至2012年一季度,熔盛重工包含政府补助的营业外收入为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