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瓦良格”航母的一封信

2012-08-12 13:14 | 经济观察报 舰船风云


 

       

你好,老瓦。

恕我冒昧用这样浓厚的“中国味”来简称你过去的名字,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你的新名字。尽管你走进大连造船厂已有10年,但普通中国人依然不知道怎样称呼你。

很多人像我一样迷茫,所以坊间对你的名字有各种猜测。“施琅”号这一称呼流传最广,但由于对这个人物有颇多争议,大多数人更乐意称呼你为“瓦格良”号。在街头巷尾的龙门阵上,更是简称你为“老瓦”。

舰名迟到的背后

在混乱的称谓中,或许有人察觉出了不妥,一位军方报人甚至刊文,倡议大众改称你为“中国航母”。对这一称呼,很多人不愿接受,因为它的涵盖范围太大。

作为苏联遗腹子的你,确实无法承载起“中国航母”这个笼统的称呼。在这个词汇背后,隐藏着中国人太多的复杂情感和对强国梦的执着。这种情绪早在19世纪甲午年间就已开始积淀。

今年8月1日建军节那天,因为没有听到此前传言的你入役的消息,很多人轻声叹息。如果仔细倾听,你将体会到人们在失落情绪中对你默默的期许。

与许多中国人的欢欣鼓舞不同,周边国家对你表示出了很高的警惕和猜忌。在南海和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之际,你的任何消息都能刺激他们。

尽管你早在2002年便已经来华,但长期没有任何关于你的官方消息。直到2008年,国防部官员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才首次谈到航母的话题,随后在2009年,又多次对外解释中国建造航母的正当性,但依然对你只字不提。在连你未来名字都不清楚的背景下,很难让外国人相信中国的军事透明度。

尽管官方表露了建造航母的意图,甚至能在谷歌(微博)的民用卫星地图上清晰地看到你的“海军色”涂装,但在2009年公布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你的信息。“中国拒绝提供关于重大国防项目、尤其是未来国防项目的权威信息”,这已成为周边国家的判断,成为滋生“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技术因素。

有人认为,不公布舰名的原因在于,在周边领海纠纷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中国不想让外界对你有过度解读。但正是因为信息缺失,才导致周边国家对你进行太多过度和不必要的解读。

尽管我抱怨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对你的知情权,抱怨你的出现会使得周边局势更加复杂,甚至会引发地区军备竞赛,但这些并不是我真正想要说的。事实上,我真正想抱怨的是,你的名字迟迟不肯公布背后的不理性的“行为准则”。这一“准则”将严重影响到你未来的使用效率,以及你能为中国带来的好处。

值得回忆的是,海军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增值型”军种。它不像陆军那样拘泥在边境之上,只能保障本土安全。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期,海军都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平台。因此,无论在何时,一个国家的海军发展,都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国家的特别关注,透明度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在二战之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没有完成政治现代化转型,海军建设都处于不透明的状态,再加上当时低下的战略侦察水平,导致大国之间猜忌重重,并导致了不可控制的军备竞赛,而由此带来的财政负担使得各大国苦不堪言。

正是因此,才出现1922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尽管这个条约后来失败了,却是世界海军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二战结束之后,随着很多国家完成了政治现代化转型,再加上太空技术上的进步,海军强国都拥有了太空战略侦察能力。所以,掩饰海军建设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意义,其透明度也越来越高。在东亚地区,除了朝鲜、越南之外,周边国家海军战略和任务,以及在这一框架内的造舰或购舰计划,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公布。这样做的一部分原因是国家之间在防务安全规则上的默契,更根本的原因是民主制度要追问每笔军费的开支和去向。

在国际行为准则的大原则下,各海军国家都清晰地为自己厘定了战略目标和行为规则。在这一框架下自由和安全地使用海军力量,不仅不会招致猜忌,同时也能更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

在这一背景下,你的沉默确实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会追问,在模糊不清的绑架下,入役之后的你是否还将在国际舞台上扯不清,道不明?是否还会像现在没有名字时的沉默和低调?这是否会影响你的正常部署和使用?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存在的意义何在?我希望你能被置于某种透明的规则之中,你不必忌讳外人对你的评述,而名正言顺地去完成各种部署和行动。

未来你将做什么?

为什么要置于规则之中呢?

因为时代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军事手段和力量在现实国际环境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如同一个国家的核力量——尽管必不可少,同时也非常重要,但使用也需要越来越慎重。

按照美国历史社会学家迈克尔·曼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是政治权力、军事权力、经济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相互耦合而组织起来的混合体。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下,各种权力的权重比例各不相同,组织架构也有所变化。如果说,上世纪二战以前,权重比例最大的是军事-政治权力,那么到二战结束至冷战结束,权重逐渐向意识形态权力倾斜,并在冷战结束后转向经济权力。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海军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一部分,同样也表现如此。在殖民时代,海军是一个国家海外扩张的重要武器。随着冷战的结束,在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动下,国际秩序和格局已经被建立并且逐渐稳固,海军在更多的时候被用来展示国家意志,扩大国家影响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要我确定你未来之于中国的日常作为,那么只有四点。第一,保护海上运输线;第二,处置海外危机;第三,强化专属经济区和领海内的执法;第四,人道主义救援。

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关注马六甲海峡及其他处于岸基空中力量范围之外的海上运输线。中国战舰开赴亚丁湾执行打击海盗的任务。无论你作为第一艘航母的任务性质是维和还是作战,都可以为中国提供多种有用的能力,其中包括利用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扩大海面搜索能力、利用直升机执行登舰侦察抓捕任务。

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快速增长,你的出现和未来的部署可防止中国海外利益受到威胁,确保这些利益的安全。你的出现将为中国未来的力量投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在南海有广泛的领海主权要求,其中包括南沙群岛。你在这些地区出现,无疑将是宣示主权最强而有力的手段,你所拥有的小规模空中力量,可以使中国掌握巨大的优势。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证明了航母在灾难救援行动中的作用——既可以作为直升机起降平台,提供医疗服务,又能够充当发电机,净化水源。如果你能在类似的行动中出现,无疑将会提高中国的声望,效果可能比灾难救援专用船只还要好,还可以缓解邻国对中国意图的担忧。

或许上面提到的任务,在你看来有点大材小用,不过这的确是目前你所能够完成的最现实任务。航母计划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对于中国这样零航母经验的国家,从拥有航母本身,到载机上舰,并最终形成战斗力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你的兄长——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为此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而且至今依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你将花费多长时间依然是个问号。

即便你能快速形成自身战斗力,但你还需要进行编队组成航母战斗群。你和其他舰只配合形成战斗群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中国海军的短板还很多,比如反潜、后勤保障等等方面,弥合这些漏洞需要漫长的时间。

此外,最关键则是中国还需要学习,如何在外交事务中部署和使用你,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航母部署本身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如果没有完整的决策机制,很难依靠个人智慧来实施。否则,你的命运最终只能和你兄长一样,在简单完成出访巡航任务之后,长期趴窝在军港之内。

我不知道,你最终走向成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但我坚信在这漫长的时间之中,一场新的军事革命必将悄然发生。届时,你是否会无用武之地,我不得而知,但我同样确信的是,目前中国远有很多比你更重要的领域需要获得国家资源,比如教育、医疗等民生事务,即便这笔巨额资金依然需要投入到军事领域,那么无人机、信息技术等代表了未来发展潮流的领域显然更值得优先获得投资。

END

关键词: 瓦良格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