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号航母的前世今生

2013-09-05 16:43 | 南方网 舰船风云


“瓦良格”(Varyag)号是一艘中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外形高大威武,是典型的苏式舰艇风格。原有设计除舰载机外,还配有强大的反舰、防空、反潜武器。以4台蒸汽轮机与4台蒸汽式锅炉为动力,4轴4桨双舵推进。舰首使用滑跃式起飞甲板,舰艇中部设有4道飞机降落阻拦索及1道应急阻拦网。

 

舰桥岛式建筑位于飞行甲板右侧,前后各有一台甲板/机库升降机。“瓦良格”号最初的68%由苏联时期尼古拉耶夫船厂(又称黑海造船厂)设计建造。后经黑海船厂出售,由中国大连造船厂进行修缮改装,并将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搭载固定翼作战飞机的航空母舰。

 

2012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海军副司令员徐洪猛表示,“瓦良格”号将有计划在今年服役。毫无疑问,“瓦良格”是中国民间和官方的一个绝对热词。它吸引了众多中国人的关注,这份关注凝聚了亿万中国人对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发自内心的期盼。

1988年下水至今,瓦良格号已经历整整22年的风风雨雨,其曲折的经历也成为中国数十年寻求航母的真实写照。1970年,号称“红色马汉”的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主持进行了空前的“海洋-70”全球大演习,飘扬着红旗的苏联军舰在四大洋上全线出击,令美国和北约惊呼“北极熊学会了游泳”。 

 

不管对手是不是“捧杀”,苏联海军倒是通过演习发现了自身的巨大缺陷——那就是长期附属于陆军的红海军舰队一旦远离本土作战,就会面临指挥不灵、持久作战能力有限等致命弱点,毕竟岸上指挥的模式不适于海洋环境作战,因此苏联海军总司令部强烈要求发展远洋舰队的核心舰种。

 

 

随后,代号1143(基辅级)的“载机巡洋舰”航母问世。一系列试验和“海洋75”大演习的考验,证明了这些军舰的重要性,但也发现存在自卫能力的弱点。1982年5月7日,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做出了按照1143.5设计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苏联称之为“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决定,它们均由涅瓦设计局设计。继第一艘航母“定单105”(1143.5设计方案的工厂编号,曾被命名为“第比利斯”号,就是现在俄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于当年9月开工后;

 

1983年苏联军方决定建造第二艘航母“定单106”(1143.6),同样由当时乌克兰联盟共和国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承建。按照当初的设计,这两艘同级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为55000吨,全长302.3米。

 

舰艏飞行甲板高度距离水面有七层楼高,舰艉飞行甲板宽度75米。航母可容纳大约40架战斗机和直升机,飞行甲板前部有12具SS-N-19反舰导弹发射器。其主要使命是作为旗舰负责舰艇编队的指挥,确保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和战斗效能的发挥,消灭敌方海上和基地的海军兵力。

 

为建造这两艘航母,苏联政府动用了800多个行业的专家和大约7000多个工厂、科学研究院以及设计局,特别是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

 

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增加两条侧下水滑道,以允许重达4万吨的船只下水;建成了占地1.8万平方米、能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芬兰科尼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

 

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为了保障航母出厂驶往黑海,还将大渠和布格-德涅伯-利曼河道竣深到10.5米。当第一艘航母组装完毕下水后,以龙门吊车为核心的起吊设备就能像传送带一样,把下一艘航母已装配好的大型组件整体吊装到空出来的位置上,节省大量建造时间、显著提高船坞使用效率。

 

 

这次技术改造,大大增强了黑海造船厂的生产能力。正如黑海造船厂厂长尤里·伊万诺维奇·马卡罗夫所说:“我们在0号船台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百年大计。”

 

在“定单106”建造过程中,黑海造船厂大胆采用西方国家发明的总段模块化建造工艺,即在造船车间内装配1059个建造安装单元,然后通过龙门吊一一送上船台,接着在船台内进行诸如主发动机等大尺寸舰体分段合龙。

 

 

一条航母由24个总段组成,工厂把每一个总段都看作完整的制件。在船台旁平台上总段内进行尾轴架、舵和轴毂的安装,在大范围内实施了封舱前向总段内吊装机械设备、管道和其它工艺单元的工艺路线,大大缩短船台周期,生产管理达到的水平相当高、相当严密有效。

 

当时,造船厂特地安排专业化安装工段来装配单元,像重达100吨和120吨的汽轮机和柴油发电机也以机组单元的方式上舰。实施模块化建造后,“定单106”从未因吊装机械设备而在舰体上做过工艺性大开口。

 

当然,建造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起重能力不足的问题:如900吨起重机在双机同时工作的情况下,其起重能力不到1400吨;可是根据计算,带机械设备的3号、4号动力隔舱重达1900吨!厂方只得在船台上进行总段合龙施工。

 

工厂在施工中发现,建造人员15%的时间是花在从一个工位移动到另一个工位的路途上。为了减少非生产性的浪费,在上甲板上设置了移动式机修车间、工具和工艺工夹具的贮存仓库,并实施了在舰上事先规定的地点发放材料的办法。

 

为了便于进入内部舱室,在船体侧壁处设置了专用工艺通道,为解决人员上下和运送小型货物,还在船台和舾装码头设置了自动电梯。担任整舰设计的涅瓦设计局也改变了设计工艺,图纸按总段和按专业设绘,图纸明细表都在计算机上分发。这样,可以相当快速准确地按照分类表将机械加工制件投入生产。

 

“定单105”下水前夕,“定单106”的24个超大型总段(它们大多长32米,宽38米,高约13米,重约1400吨)已在船台旁平台上装配好了。1985年12月6日,继“定单105”下水之后,“定单106”(“里加”号)在0号船台安家落户(一舰下水,后续舰于第二日上船台)。

 

在总设计师帕·亚·索科洛夫、帕·弗·别洛夫,主任建造师亚·尼·谢列金,副总设计师迪·谢尔盖耶夫等人的协调指挥下,“里加”号的建造工程克服了重重困难。到1988年下水时,航母底层10个总段内的全部主干电缆均已敷设完毕。

 

当年11月25日,船厂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使巨舰的船体从倾斜船台成功下水。1990年7月,鉴于拉脱维亚局势不稳,“里加”号被改名为“瓦良格”(英文:Varyag,俄文:Варяг,意为俄罗斯古代的北欧维京人)号;

 

以纪念日俄战争中于1904年2月9日在仁川海域被日舰击伤后自沉的“瓦良格”号巡洋舰。截至1991年11月,“瓦良格”的建造率已达68%,舰上机炉舱已安装完毕,电站隔舱接收供电,舰上机械设备也开始试运转。

 

苏联解体后,在分家时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瓦良格”号由今天的乌克兰共和国获得(在最初的几年之内,名义上仍归属俄黑海舰队)。但由于乌克兰经济状况不佳,船厂缺乏中央财政拨款和配套设备供应,无力继续建造。工程于1992年1月停工,就此半途而废。

 

三易其名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被俄海军匆忙开走,正在建造中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新型核动力航母被匆匆拆毁,而还没有完成舾装的“瓦良格”号则瘫痪在厂区外的南布格河口,成为黑海造船厂乃至苏联的“纪念碑”。

 

而仅仅两个月后的1992年3月,一批来自遥远东方国度的客人们来到了尼古拉耶夫,这座当时地图上还不存在的小城。据说,乌克兰前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在1991年竞选第一届总统时,曾面对黑海造船厂的工人们满怀信心地说:“乌克兰需要‘瓦良格’号,我们一定能建成它!”

 

在场的所有人谁也不愿意将倾注了成千上万人心血的航母从此废弃。然而,然而,直到克拉夫丘克落选下台之后,“瓦良格”号航母依旧在舾装码头上任凭风吹日晒,没有得到拨款。

 

这条航母本来是苏联政府拨款建造的,乌克兰方面要求俄方付出全部造价(约20亿美元),即以一条完整的军舰出售,而不是俄方认为的未付的30%。老厂长马卡罗夫此时报告道:“‘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大家问道:“为了将舰完工,工厂究竟需要什么?”

 

 

马卡罗夫回答道:“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马卡罗夫说,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所有在场的人终于明白了:在国家解体的情况下,再要将“瓦良格”号建成已经没有可能。

 

1993年11月,乌克兰政府正式下达停建“瓦良格”号的命令。此后俄乌之间对此船仍有协商,但都是无果而终。1995年,已经成为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决定:将“瓦良格”号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

 

有一些外国商人想买走这艘“半拉子航母”。著名的法国中介公司幻想把“瓦良格”号改装成奢侈独特的“海上机场酒店”,像航展那样向游客演示现代飞机的起降,但舰上舱室多只有2.2米高,不能满足旅游船的标准;

 

还有一家荒唐的英国公司咨询乌克兰,探讨能否把瓦良格变成“装甲式监狱”,理由是舱室的高度正合适。乌克兰人则另有一个疯狂的想法:将她改建成一个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发射商业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平台!在此期间,虽然船厂加强了警卫,一些人无情的盗拆销赃还是令航母彻底丧失使用价值。

 

 

1997年底,通过总建造师维尼克穿针引线,取得乌国防部、工业政策部和安全部的出售许可批准后,乌克兰主动以废船价格向中国推销“瓦良格”号船体,不过为避免国际纠纷,希望中方最好由第三方民事公司出面购买。

 

中国迅速作出积极回应,随即驻港中资机构创律集团(同年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的赞助商)董事会主席徐增平开始了大胆的“冒险”行动。

 

乌克兰对于“瓦良格”号买家提出四个条件:1、要提供由一流银行开出的资信证明,证明公司在银行有5000万美金以上的存款(创律集团当时的银行存款只有大约3000万港币);2、必须证明购买这艘航母不作军事用途;3、这个商业项目要获得国家级批准;4、获得目的港所在国家签发的进口许可证。

 

徐增平迅速作出决策,公司人员兵分四路马上开展工作:第一路是总裁助理——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姚柏良等人前往乌克兰常驻,初步洽谈购买事宜;第二路寻求多种可能,满足乌克兰方面提出的有进口许可证等方面的条件;第三路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资信证明符合要求;

 

第四路在北京设立临时办事机构,沟通多种关系,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回忆起那段时间的情况,徐增平曾向朋友感慨:筹集资金的工作虽然艰难,总算能一笔一笔地不断落实,而满足招标条件的工作却比想象的更加艰难,也更有戏剧性,几乎像一场赌博。图片为当时流传的瓦良格航母的神秘买家。

 

1999年6月14日清晨,澳门公司雇用荷兰“国际运输合约公司”(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ITC)公司的Sable Cape号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启航前,买方要求在舰艉的明显位置标明船旗国的母港名称。

 

因此,在“瓦良格”的名字旁边,出现了英文“KINGSTOWN”字样(金斯敦,加勒比岛国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的首都)。据说,在航母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船厂厂长马卡罗夫曾泪流满面,在位于海边的造船厂疗养院目送了“瓦良格”号的“最后一程”。

 

不料,当该船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备通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加以拦阻,强行命令“瓦良格”号退回黑海。随后在8月,“瓦良格”号又试图通过海峡,再次遭到土政府的拦阻。“瓦良格”号被阻挡在黑海中,漂荡了很长时间后,又返回原海港……

 

 

土耳其方面以“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它船只正常航行”等为理由,拒绝“瓦良格”通过。西方媒体也借机纷纷大肆炒作“中国航母威胁论”。中国与土耳其从此开始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谈判……

 

“瓦良格”受困黑海期间,创律公司每天向ITC公司支付8500美元,每个月还必须向乌克兰港口当局缴付1.7万美元的停泊费。ITC的拖船船员因为长期无法脱身而深为不满,徐增平总裁更是因此损失惨重。

 

徐总后来回忆说,当时可谓是内外交困,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恰好当时是金融风暴之后,“香港困难重重,内地的东西还得维持住,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以降低成本和费用。”

 

当时经过中土双方民间和政府磋商后,土国总理府和外交部都倾向放行,但主管海洋事务的国务部长米尔札欧鲁(Ramazan Mirzaoglu)坚决反对。1999年12月19日,美国由幕后转到台前,驻土耳其大使皮尔森会见了米尔札欧鲁,表达了美国政府对“瓦良格”号的关切。

 

2000年3月3日,米尔扎欧鲁应美国政府的邀请访美两周。临行前,他向总理艾西费特呈交报告,详述“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能发生的技术问题,建议拒绝中国的要求,禁止让“瓦良格”号通过海峡。

 

与此同时,台湾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办事机构也一直上窜下跳,四处游说,企图阻止“瓦良格”号来华。

 

ITC公司的负责人尤普·蒂姆曼斯(Joop Timmermans)先生据理力争,他说将“瓦良格”号拖过海峡其实比驾驶一艘15万吨油轮穿越海峡更容易也更安全。但米尔扎欧鲁则回应说,要么你让这艘船自身拥有动力,要么你把它拆成碎块运走,否则别想通过海峡。图为尼古拉·奇克尔号正在牵引瓦良格。

 

2001年3月还发生了一件怪事:一架不明国籍的直升机降落在“瓦良格”号的飞行甲板上,三个人跳出来进行了一番测绘后,在拖船船员来驱赶时又驾机飞走了。临走前,还用粉笔在甲板上写下“法国人到此一游”('The French was here.' )。

 

在此前后,中国与土耳其之间一直进行着外交接触。时任我驻土大使的姚匡乙同志长期不懈地努力推动“瓦良格”号的通关,曾被戏称为“瓦良格大使”。中国承诺,将完全负担“瓦良格”号通过海峡的安全保险以及可能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并且将从中国派遣几艘大马力的拖船;

 

协助拖行“瓦良格”号,以保证通过海峡的航行安全。2001年5月,我国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同志被国务院委以“拖带‘瓦良格’号回国工程”专家组组长的重任,奉命组织救捞系统力量,将其从乌克兰经土耳其海峡拖带回中国。

 

 

 2001年7月,原本站在米尔扎欧鲁一边的土耳其军方,态度开始转变。总参谋长凯维芮柯鲁应邀访问北京,受到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军方立场改变(众所周知的军火出口,“卫士”火箭啊);

 

并在8月初照会总理府“建议放行”。而土政府也提出,要求中国开放对土耳其的旅游,争取每年有200万人次中国观光客到土耳其,可为土耳其创造20亿美元的外汇。

 

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议,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其海峡。土耳其国务部长兼政府发言人居瑞勒代表总理艾西费特,当天启程前往北京,向中国政府告知这项结果。

 

2001年9月,中国政府派出一个由交通部官员和航运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土耳其,就“瓦良格”号通过海峡问题进行具体磋商,并作出了全面的安全承诺。在极短期间,中国备妥了土耳其当局要求的多项安全措施:

 

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马力的希腊籍拖船;同意给予“国家担保”,负责可能涉及的赔偿问题,从而免去了天文数字的风险保证金。

 

中国在“瓦良格”号上装设了小型雷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VHF无线电通讯设备、电罗经和发电机等航行安全设施,土耳其政府对此表示满意。“瓦良格”号原定10月25日启航通过土耳其海峡,不料风浪突起,拖带“瓦良格”号的拖船缆绳也因风浪太大而断裂。

 

“瓦良格”号通过土耳其海峡的第一关——博斯普鲁斯海峡,自24日起也阵雨不断,视野狭窄的坎德里弯角,弯度80度,暗流汹涌,不适庞大且无动力的“瓦良格”号通行。土耳其海洋署下令停航,等待天气好时再说。

 

了确保“瓦良格”号在“最低危险程度”下通过海峡,中方多次组织拖船在黑海口演习施带“瓦良格”号的作业。

 

1月1日,土耳其天气晴朗,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平浪静。土有关当局从凌晨起暂时关闭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海峡,以便让中国澳门创律公司购买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船体通过。

 

上午8时,晨雾散尽,这艘没有动力的庞然大物,在11艘拖船拖行和12艘救难、消防船的前呼后拥、护航拖带下,进入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瓦良格”号以4节航速缓缓前进,到下午2时30分,终于安全驶过海峡最后一个危险的湾角;

 

顺利通过了这一狭窄的水道,进入宽广的马尔马拉海。船队继续在夜晚时间通过,2日早晨进入狭长但曲折较少的达达尼尔海峡,当天下午进入爱琴海。

 

11月3日夜间,由6艘拖船拖曳的“瓦良格”号航母在爱琴海斯基罗斯岛附近的国际海域遭遇风速达25~28米/秒的强风暴,它与拖船连接的钢缆在10级大风中相继被拉断。这个庞然大物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

 

“瓦良格”号脱离拖船之后漂向埃维亚岛,距该岛岸边只有80公里。不过,希腊商业海运部表示,这艘航母并无沉没或搁浅的危险。俄、荷、挪、希等国拖轮的船员竭尽全力拯救,花费很长时间,付出了巨大代价。

 

11月4日晨,接到“瓦良格”号发出的求救信号后,一架希腊海岸警卫队的救援直升机在航母甲板上着陆,把船上的七名船员,包括三名俄罗斯船员、三名乌克兰船员(其实就是黑海造船厂的职工)和一名来自荷兰拖轮的菲律宾领航员送到雅典以西比雷埃夫斯港的一个军用机场。

 

经体检,医生证明他们情况良好,他们于11月6日乘直升机重返船上。各拖轮试图通过重新系留钢缆控制住“瓦良格”号。希腊拖轮“尼古拉·奇克尔”号成功接到从“瓦良格”号艉部抛来的钢缆,但位于航母前部的挪威与荷兰拖轮都没能接住抛来的钢揽。

 

最大的悲剧发生在11月6日,挪威拖船“哈里瓦冠军”号(Haliva Champion)上的水手阿列斯·利马(Aries Lima)在试图固定拖缆时,被沉重的钢缆砸中而殉职。11月7日,四艘船用拖缆固定住“瓦良格”号,最终将其控制住。

 

这艘航空母舰船体从风暴中脱险后,经地中海畔的希腊比雷埃夫斯,穿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南下。在西非外海,“瓦良格”号又遇到了大麻烦:

 

它的两个舵由于长期受到涌浪冲击而发生了角度偏移,导致船体像当年退役后拖航的墨尔本号那样,老是向右拐弯,给拖船队造成了极大困扰。船员们在海上趁着涌浪暂时变小的间隙,抓紧宝贵的时机,修复了这一故障。

 

2001年12月,南非的好望角已是近在眼前了,这里也是令航海者最为费心的航区之一,其涌浪非常巨大。此时,我国交通部广州海上救助打捞局有着“救捞标兵”美誉的“穗救201”轮在刘清松船长率领下也加入了拖带和护航“瓦良格”号的行列。

 

12月11日,“瓦良格”号顺利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船队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在马达加斯加岛的西南外海与油船会合补充燃油。之后从几个热带风暴之间安然穿过,一帆风顺地横渡印度洋。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12日进入南海,20日进入中国领海。

 

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大连。早晨5时许,她在6艘拖轮拖行及1艘引水船的带领下,离开了大连港外锚区,徐徐向内港进发。这6艘拖船前3后3排列,使得“瓦良格”保持平衡。在此期间,海面上的交通受到管制,任何船只都不能进出。

 

上午9时许,“瓦良格”抵达内港。中午12时正,“瓦良格”号安全靠泊在大连内港西区4号散货码头,胜利结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时4个月(123天)的艰难远航。

 

“瓦良格”远航抵达,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和其他负责人心情激动。徐增平坦言,当时的感觉是犹如见到了终于安全返家的失散多年的儿子。第二天,徐增平表示:昨日天公作美,天朗气清,阳光明媚,风平浪静;

 

为迎接“瓦良格”号的归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它的神秘面纱终于解除了,让人民可以一睹它的雄姿。”他说,“过去几天由于焦急等待而引起的疲劳,终于一扫而光了。”

 

资料图:改装中的瓦良格号航母

 

资料图:改装中的瓦良格号航母

 

资料图:改装中的瓦良格号航母

 

资料图:改装中的瓦良格号航母

 

END

关键词: 瓦良格航母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