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事法院前7月案件激增

2012-08-26 12:31 | 中国新闻网 船市观察


 

航运产业或已深陷谷底。记者从浙江省高院近日发布的《浙江海事审判白皮书(2008—2011)》获悉,近年来航运产业链纠纷正在大量涌入法院,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1—7月,浙江宁波海事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280件,同比增长达115%。多家航运企业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温州乐清船舶行业协会负责人陈新(化名)认为,复苏可能还需要两三年。

收案数激增:前7月同比增长115%

海事审判是围绕船舶和运输两大关系展开的民商事审判,包括船舶碰撞、船舶建造、租金、买卖和保险等海事、海商案件。目前,浙江一审海事海商案件由宁波海事法院专属管辖,上诉案件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而根据刚刚出炉的《浙江海事审判白皮书(2008—2011)》,2008年至2011年,宁波海事法院受理各类案件7157件,年均收结案数近1800件。且四年来,案件数量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今年,该院收案数量更是激增,1至7月,该院已受理各类案件2280件,同比增长高达115%。

浙江省高院民四庭副庭长沈晓鸣介绍,尽管目前浙江正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但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航运的滞后影响日益显露,其中造船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对浙江国有中小造船企业产生的冲击尤为强烈,中小型船厂的经营更加困难,造船业并购、重组的案例继续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他认为,由于多数航运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航运产业链受到极大影响,企业面临很大压力,并开始兼并整合。且航运产业链所涉及的如航运融资、海事保险等上游产业及码头、货运代理等下游产业均将受到不同程度的连锁影响。

沈晓鸣预计,这些影响将以纠纷的形式大量涌入法院,海事法院案件数量也将不断攀升。

困境凸显祸起盲目扩张?

从《白皮书》来看,航运产业目前危机重重,但相关企业的困境究竟有多深?

记者了解到,去年8月登录伦敦证交所AIM市场挂牌交易的“东方造船”近日黯然退市。

该公司曾是温州船舶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内首家登陆伦交所的船企,意在从二级市场获取融资,扭转颓势。

但媒体称,乐清市金融办已经确认,今年6月,“东方造船”已被摘牌退市。

另一航运企业——浙江欣田船业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中新网记者,现阶段公司已处停产状态,“目前确实是在比较低谷的状态,现在都没有订单了。”

浙江顺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旭鹏则表示,自己早在2008年就退出了船舶行业,目前所转行业也与航运无关。

乐清造船行业协会负责人陈新(化名)认为,目前航运业确实处在低谷阶段,但这个市场也像股票,有低谷高峰都属正常,“前几年造船量太大,有海岸线的地方都在造,产量过剩,现在小规模的企业被淘汰也很正常的。”

陈新认为,高峰时期,航运业的利润太诱人,那时银行还会主动上门要求授信,导致当时企业的盲目扩张。

而受欧债危机影响,国内外贸形势差,出口销量减小,目前航运相关业务量降低也是必然。此时,企业又要面临银行抽贷、国外期船毁约等多重压力,日子确实难过。

宁波海事法院副院长郑菊红将目前浙江航运业面临的问题追溯到“十一五”。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作为一个具备较好造船条件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银行资本、民间游资纷纷投向造船业,船舶产量直线上升。盲目扩大投资使得浙江省造船业的产能急剧扩张,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全省新接船舶订单逐年下降,造船业后继乏力,大量造船企业陆续陷入开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还有一些企业因无力继续支撑而破产倒闭。”

据悉,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船舶价格目前跌至高峰值的三分之一,导致船企资金链断裂,许多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相关企业负责人出逃事件亦不在少数。

突围密码:高附加值、第三方融资、监管、撑过去?

郑菊红所掌握的情况是,浙江省大量造船企业陆续陷入开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还有一些企业因无力继续支撑而破产倒闭。

为应对此局面,宁波海事法院已经引入第三方融资解决纠纷等制度,帮助企业度过困境。

同时,法院方面也提醒企业应区分情势变更和商业风险,并提出政府有必要引导外贸航运业和造船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研发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设备市场,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健全船舶建造融资机制。

宁波海事法院在诉讼中发现,一些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是目前航运业纠纷案件高发的诱因。

郑菊红介绍,部分企业存在私刻公章从事公司业务营运、个人挂靠公司经营等,部分货代企业违规兼做无船承运人业务、大量采用即时电讯方式开展业务,以及“劳务中介”之间恶性竞争等。

“国内出口方在办理出口货物托运时要谨慎寻找无船承运人或货运代理人,原则上货物托运应仅与在我国交通运输部备案提单并交纳无船承运业务保证金的无船承运人合作。”

法院同时建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加强对货代企业的监管,防止货代提单满天飞而最终逃脱责任、无财产可供保全或执行的现象。

但面临航运业危机,除外部支援外,企业又该如何在业务上自救?

陈新表示,其实每个国家都在向海上要资源,需要做好钻井平台等工程,“如果企业有软硬件实力,消化得了,那么大单子的收益肯定好。”

据他所知,温州一家本土船企本月底就将与欧洲方面签署合作订单,金额达200亿。“光靠这个企业是消化不了的,需要有实力的企业去一起分担。”

在他看来,有实力的企业,就算眼前有困难,只要能分到这杯羹,也肯定能度过。

“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的企业做附加值的产品,面临困境,航运企业还是应该夯实自己、撑过难关。撑过两三年,市场可能就复苏了。”

END

关键词: 浙江海事法院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