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由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进发
2012-09-23 14:13 | 清远日报 国内造船
日前,记者在北江清远段的东城白庙一带看到,这里的几间造船厂热火朝天,尽管已到下午5时多,但工人依然在辛勤工作,坚守在岗。据清远市白庙利民船厂陈总介绍,之前所接业务大多来自珠三角地区,自清远水利枢纽工程蓄水以来,来自本地客户的业务量明显增多,许多陆路运输的客户也抓住机会向船厂下单,以建造更大吨位的船舶来满足运输需求。
现状:全省最大的内河船舶建造基地
记者在清远海事局了解到,我市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内河船舶建造基地,共有船厂14家,从业人员达3200多人,内河船舶建造量从2006年开始以每年5%的幅度递增,2011年新建造船舶95艘,是省内河船舶年建造量的1/4,其中货运船舶占全市年建造量的90%,最大的船舶载重吨位达6千多吨。
虽然我市是造船大市,但离造船强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市的造船业大多仍处于手工放样、人工开料、散件拼装的粗加工生产阶段,只能建造砂石运输船等一些附加值低的民用船舶,与珠三角地区的造船企业相比,我市造船业建造精度低、材料损耗率大、建造成本高等问题相对突出。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工艺滞后的矛盾,已严重制约我市造船业发展。
机遇:借千吨级航道建设推进造船业发展
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北江、东江、西江和韩江航道港口建设,构建广东内河运输黄金水道”的发展战略。随着清远水利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市委、市政府正积极推进建设北江千吨级航道,这些为我市造船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北江上游有大量的货运资源,如英德市每年通过水、陆路运输的水泥、熟料、煤碳就有4000万吨,且逐年增长,但目前水运量占比不足一成,而内河航运具有成本低、效益高、能耗低、污染轻的优势,沿江企业一般规划六成的货物要通过水路运输。按此比例要求,一旦北江黄金水道整治建成,上游货源的船舶运力需求将达一百万吨,而我市目前仅有40万吨可载运上述货源的船舶运力,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清远的水运需要。针对北江上游货物运输主要是下运水泥熟料、上运煤碳的特点,未来需着力发展散装水泥和煤炭的多用用途运输的标准船型,以提高船闸通过容积率、航道水运效率和船舶经济效益,而我市目前并没有该种类专业运输船舶。
另外,随着清远“湖城时代”的到来,清远水上旅游观光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水上观光旅游作为我市重点旅游项目,适合清远航道特色的游艇建造也将成为新兴产业。
发展:统一规划建立清远造船产业转移基地
2012年3月6日,在清远北江白庙水域,清远市第一艘自主研发,采用数字放样、数控切割新技术生产的旅游船舶———“北江明珠”亮相北江,标志着清远水上旅游经济进入了新的时代。
目前,清远海事局正采取有力措施助推清远水上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在2015年前对飞霞风景区近200艘的老旧旅游船舶要进行分批淘汰和更新建造。同时,与清远船舶设计部门共同研制出新的船模,推出三种不同等级的旅游船设计方案,优化船型、合理布局、提高安全系数,以满足游客对旅游船舶质量、外观、内饰和功能的需求。
2010年,清远海事局与清远市船舶行业协会、清远市属14家造船企业共同签定了《抢抓机遇共推清远造船业又好又快发展行动方案》。方案签定后,清远海事局带领市属船厂企业负责人走出去,学习新型的造船工艺,引导造船企业向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进船台硬化、数控切割、数字放样等先进施工工艺,以此提高了清远船舶建造质量,提升造船竞争力。清远海事局还积极引导船厂进行新船型的研发,组织开展了“北江散装水泥和煤碳多用途运输船型可行性”课题研究,助推清远造船业转型成功。目前已有3家船厂耗巨资引进了先进的造船设备,造船能力和经济效益有了大大的提升。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清远海事局积极配合市政府对北江沿江河岸进行了现场考察,拟将原来分散的、已受地方限制发展的山塘、白庙、石角等地的造船厂分期搬迁至产业转移基地,集中经营、集中管理、规模发展,将加快我市造船业发展方式转变,使清远的造船业从广东省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