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位院士为渔业装备升级更新献策

2012-10-09 16:01 | 中国船舶报 船舷内外


近日,宋健、周济、潘云鹤、唐启升、吴有生、金东寒、闻学友、曾恒一、冯世筰、侯保荣等27位院士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海洋渔业提升为战略产业和加快推进渔业装备升级更新”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渔业公司和渔船建造及配套企业对此感到欢欣鼓舞。

据了解,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11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船舶及海洋工程、渔业等领域的40多位院士、200多位专家共同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该项目拟对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力争从国家高度提出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重点、发展路线图、重大工程保障及建设措施。作为该项目中“海洋运载工程”专题的子项目之一,渔船的发展受到了院士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就渔业装备如何升级更新进行了调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连续21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渔业装备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制约了海洋渔业取得更大发展。院士们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海洋渔业装备落后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渔船装备十分落后,普遍存在船型杂乱、能耗较高等问题,大型渔政船少、配套设备落后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二是渔船老化现象十分普遍,我国现役的海洋捕捞渔船中船龄大于10年的占80%,其中,远洋渔船船龄超过20年的占50%以上,船龄超过30年的约占30%。三是渔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24米及以上钢质国内海洋渔船和远洋渔船符合《1993年国际渔船安全公约》要求的不到10%,与公约要求差距较大的约占50%。四是渔船装备研发、设计、建造能力有待提升。近20年来,我国渔船装备的科研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研发、设计能力和专业建造力量不足。五是渔业探测和科学调查船严重缺乏,目前我国仅有2艘大型渔业科学调查船,与我国渔业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不能适应远洋资源开发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的需要。

院士们指出,渔业装备是体现一个国家渔业现代化程度和海洋实力的重要标志。为发展海洋渔业这一重要的战略产业,加快推进渔业装备的升级更新,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渔船升级更新重大工程。要提升渔业装备建造能力,开发现代化装备,为组建中远洋渔业船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近海渔船实施“以小换大、以钢代木”改造,同时有计划地强制淘汰落后渔船;加大现代渔业探测和科学调查船建造力度,提升调查水平.增强探测能力;抓紧建造中大型渔政船,满足不同水域渔业执法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

第二,着力提升我国渔业装备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渔业、船舶建造和科技主管部门要围绕我国建设中远洋渔业船队及渔船升级更新的重大需求,组建渔业装备研发中心,设计出适合不同海区、满足不同作业需求的安全可靠、性能优越、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系列船型。

第三,研究制定我国渔船现代化发展规划。针对我国渔业的未来需求和发展现状,加快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我国渔船现代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目标、重点、投资和保障措施,稳健推进渔船升级更新,用5~10年时间,新建一批现代化渔业船队,彻底改变我国渔业装备落后的局面;建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我国渔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

第四,实施南海渔业振兴工程。要从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布局南海渔业发展。其中,要重点加快建设与渔业相关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化渔业船队和综合支撑服务体系,建立海上应急救助机制;加强渔业的科学调查研究,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加大渔政执法力度,组织护渔,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第五,制定渔船升级更新的扶持政策。渔船升级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国家有关部委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稳健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

业界专家表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船舶制造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有组织地将部分造船能力转移到现代渔船的开发和更新上来,既能提高我国海洋渔船的建造水平和海洋捕捞能力,又能使我国船舶企业抓住加快推进渔业装备升级更新的机遇,大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从而战胜危机,实现平稳发展。

END

关键词: 院士渔业装备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