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中华攻克殷瓦钢焊接技术

2012-12-04 16:38 | 文汇报 船厂动态


 

殷瓦钢,薄如纸

新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的舱内焊接显得异常平静――明晃晃的殷瓦钢板将四周围起,成为一个封闭的舱体,身着防护服、手戴橡胶手套的电焊工秦毅与工友们在这个并不宽敞的舱段里忙开了:焊枪闪起蓝光,调节焊接电流,左手的焊材与右手的焊枪联动,对准两片钢板的边缘缓缓向前“推进”。不一会儿,细致密实的焊缝显露出来,波纹工整,严丝合缝。

远观这些持证上岗的行家里手现场操作,似乎一切水到渠成。走近细看,方能体会这几乎是在钢板上“绣花”。殷瓦钢薄如牛皮纸,如果焊接时间、电流强度稍有偏差,就会被熔穿。由于它不耐腐蚀,手不能直接触摸,不经意间的一个手印甚至是圆珠笔印迹就有可能导致钢板在8小时内被腐蚀。而且,锈蚀的殷瓦钢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到那时只能将锈蚀钢板周围的殷瓦钢全部更换,重新返工。

“这种材料太娇贵,薄如纸张,试焊时一不小心就被焊枪烧穿。”LNG研发之初,焊接殷瓦钢就成了阻碍“焊神”张翼飞与徒弟秦毅前进的“拦路虎”。由于国内没有使用过这种材料,焊工们并不了解它的“脾气”,也没有相关施焊工艺,要攻克殷瓦钢焊接难关必须到国外取经。

在LNG船上,焊接异常困难的殷瓦钢,不仅必不可少,而且用量不小。普通金属材料在-163℃低温下会发脆,失去原有的韧性。因此,船体与船舱之间还有一层绝缘箱内胆,全部由不膨胀、耐低温材料组成。用在LNG船液化舱的殷瓦钢,厚度仅0.7毫米,整个液化舱体由很多小块的殷瓦钢板拼接而成。一艘LNG船有4个装载天然气的液化舱,一个液化舱有五六个篮球场这么大,全船的殷瓦钢焊缝长度近130公里。

新老“教头”齐上阵

2004年,秦毅越洋学习焊接技术,考取“殷瓦钢焊接G证”成了一个转折点。

作为国内焊接领域被誉为“焊神”的全国劳模张翼飞的弟子,80后焊工秦毅不仅在全国大赛上屡获殊荣,平日里也常有出人意料的创新之举。跟随日本专家贴身观察时,虽然言语不通,但他用心揣摩操作要领,仅用了四周时间就完成培训,通过权威考核,获得“殷瓦钢焊接G证”。

回国后,秦毅带领同事们共同进步,帮助大家学习殷瓦钢焊接技术。从一线的优秀焊工到带教技术骨干的殷瓦钢焊接“教头”,秦毅的身份在转变,师傅张翼飞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秦毅这一路走来,从一线焊工到技师再到带教老师,与他平时的勤奋分不开。”说起徒弟,在焊接一线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的张翼飞感到,现在工人的面貌与他们当年截然不同――年轻化、专业化成为最鲜明的特色。

“我刚进厂的时候,还在使用铆钉与焊接相结合的方式造船,焊缝都是纯手工。”张翼飞回忆道,“在船坞一线工作的焊工真是又苦又脏。当时还没有片状化分段制造,经常要在船舱里仰面烧。一天下来,能够单边烧完一条船体大焊缝已经很不容易。碰到船台环形大焊缝,甚至要烧一个多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二氧化碳气保焊、分段制造等新技术的引入,不断改变焊工的工作内容,从手工焊接到操作自动焊接机、从仰烧顶板到平板化作业,焊工这一传统工种在不断发生新变化。2010年,以张翼飞名字命名的焊接技术研究室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老焊工张翼飞在“焊接工厂”内,带教新徒弟、改进自动焊机,目的只有一个:为更好的船舶焊上来自中国上海的烙印。

张翼飞(中)在指导青年焊工改进自动焊机

秦毅(右三)与工友们一起总结殷瓦钢焊接成绩

全副武装的焊工

液化舱体由很多小块的殷瓦钢板焊拼而成

造船车间内即将完工的螺旋桨

沪东中华建造的LNG船

END

关键词: 沪东中华殷瓦钢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