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制造业,十年再圆一个梦

2012-12-09 16:13 | 船舶经济贸易 海工市场


      

过去十年,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第一造船大国”目标的指引下我国船舶工业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鼓角声再次鸣响,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发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这让人不禁对下一个十年充满憧憬––谁将接过接力棒延续造船的速度与奇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当仁不让。因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是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是经略海洋的重要一极,因此也将是十八大海洋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发海洋、建设海洋须装备先行,因此,建设海洋“强”国,首先要决战装备“高端”。然而,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目前整体尚处于“第三梯队”、“二、三流水平”,与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实力不符,“打铁还须自身硬”,惟有站在“高起点”上塑造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形象,才能肩负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三个制高点海工装备企业必须抢占。

人才起点必须高。一位石油系统的十八大代表曾表达过这样的感慨,他在很长时间内对中国的海工建造水平不满意,然而,当他多次去过南通中远船务、上海外高桥造船等海工建造企业之后,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让他产生信心的不是企业的规模,也不是硬件设施,而是其拥有的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事实的确如此,海工建造与船舶建造最大的不同在于实行“项目管理制”,关键人才是基础,是决定性的要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起步晚、经验欠缺、技术薄弱的企业而言,引进高端人才之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经验就会水到渠成。高端人才融入企业的速度越快,企业的成长速度就越快。中远船务的“全球引智”策略成为了其短时间、高起点发展的主动力,这已是行业的共识。

设计高点必须抢。虽然,新加坡在自升式平台建造领域占据了第一把交椅,但是,若时光倒退30年,面临的境况却是因无法在造船领域分到羹而无奈改行造海工,其企业发展基础可见一斑。在新加坡人看来,后来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完成了由单纯建造向设计建造的转型。在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通过收购美国海工设计公司抢占设计市场,构建了独立的设计名牌,这为其批量获取订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我国装备企业而言,虽然整体面临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等问题,但个别企业的积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未来如何在设计端寻求更大的突破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此前,上海振华重工已经通过母公司收购F&G开启了解题思路,非常值得行业企业参考。

产业链高端不能丢。随着在海工建造方面的经验不断丰富,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掌握总包能力是企业走向高端的又一体现。然而这只是对单个企业而言,事实上,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总包能力体现的是行业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如同造船一样,管理、研发、配套、检验、修理、服务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且制约海工制造的瓶颈常常是配套、服务的能力,必须从起步之初,就对配套和服务作出通盘考虑,使之协调发展,毕竟船等机、机等轴让我们吃过苦头。

历史从来不缺乏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已经有企业作为先行者闯出了路子。只要业内科学布局、通力合作、以技术创新做引领,以质量信誉做保证,相信在新的十年,一定能再圆一个海工梦。

END

关键词: 海工装备制造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