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企市值分化船企走下“神坛”
2013-01-05 08:34 | 船市观察
1月4日,上海航运交易所《航运交易公报》发布了“2012年中国港航船企市值排行榜”,列举了所有72家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证券市场上市的主营业务为航运、港口、船舶及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并按照总市值大小进行排名。
根 据榜单,截至2012年12月28日,72家中国港航船企市值总计7475.9亿元,按地区分,在大陆和香港上市的61家港航船企市值总计6932.2亿 元,较2011年增加164亿元。在台湾上市的11家港航船企市值总计543.7亿元。按行业分,34家航运上市企业总市值为2307.5亿元;25家港 口上市企业总市值为2654.7亿元;13家船舶海工类上市企业总市值为2513.7亿元。可见虽然航运上市企业的数量占到港航船企总数量的近一半,但是 其市值却不到总市值的1/3。
此外榜单显示,受业务大幅回升刺激,2012年海工类上市企业无疑成为投资者眼中的新秀。中国最大的海工船舶 运营商中海油服以677.3亿元总市值一举超越2011年排名第1的中国重工和排名第2的上港集团荣登榜首;中国重工以664.7亿元总市值屈居第2;上 港集团则以582.5亿元总市值位列第3;公共港口运营商招商局国际以504亿元总市值依然位列榜单第4。前五强里唯一的航运企业中国远洋虽然市值缩水 33亿元,但由于与宁波港拉开的差距较大,依然保住了榜单第5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排名靠前的船舶类上市企业在2012年跌下“神坛”,除了同时涉及海工和军工产业的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外,其余上市船企市值均大幅缩水,排名退幅超过10位。
据参与编制榜单的人士表示:“2011年遭遇市值大缩水的航运企业,2012年则出现分化,集运企业已触底回升,去年入榜的5家集运上市公司市值全部同比增加。而散货企业由于依然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市值较2011年的缩水幅度反而有所扩大。”
航运企业排名分化
作 为整个航运业的核心,航运企业2012年依然受到行业低迷的影响,业绩亏损家数有所增多。这也影响了投资者对航运企业的热情,导致市值缩水。根据榜 单,34家航运上市企业总市值为2307.5亿元,前5强以集运企业为主,分别为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东方海外国际、中海发展和长荣海运。
前 三季度亏损64亿元、2013年极有可能“戴帽”的中国远洋,市值较2011年同期缩水33亿元至411.6亿元,下降7.4%,但排名无变化,依然位列 第5。据了解,中国远洋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其干散货业务不振,作为全球最大的散货船运营商,中国远洋在前三季度完成干散货运量5611.63万吨,同比 下降16.2%。其中,国际航线货运量同比减少17.2%至14598万吨;国内沿海航线货运量下滑17%至2229万吨。
往年业绩不错的中海发展2012年则由盈转亏,前三季度亏损4.06亿元(2011年同期为盈利8.1亿元),这使得中海发展2012年总市值为143亿元,较2011年缩水32亿元,缩水幅度达18.3%,排名第13位。
其他散货上市企业的市值缩水与名次下跌更为明显,中外运航运排名由27位跌至30位;宁波海运排名由40位跌至45位;中昌海运由49位跌至61位。
2012年干散货运输市场持续不振,是近两年来走势最为低迷的时期,截至12月24日,BDI已经跌破700点,较低迷的2011年同期平均值1372点下跌49%。
在散货业务持续低迷的同时,二季度开始,在多次提价的促使下,集运企业的业绩出现探底回升的趋势。
中海集运前三季度虽然仍亏损2.9亿元,但其三季度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盈利9.91亿元(2011年同期为亏损9.51亿元)。这使得中海集运总市值不缩反升,为258.9亿元,较2011年上升11.8亿元,排名总榜单第9位。
香 港上市的东方海外国际2012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前三季度集装箱运输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至44.7亿美元,货运量同比增长5.1%至395万 TEU。其中,三季度集装箱运输业务收入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11%,每TEU的平均收入同比增长7.2%。其总市值增30亿元至253.2亿元,位列 榜单第11位。
业内人士表示,三季度集运市场欧美航线盈利情况有所改善,从运价上看,虽然欧线现货运价环比回落,但美线环比改善。此外,燃油成本环比有所回落,降低了船东的成本,因此,2012年多数集运企业有望全年实现盈利。
油运企业中,招商轮船前三季度净利润虽然同比下降66.27%,但由于投资者看好未来中国原油的进口量,因此,其市值并没有缩水,反而上升了20亿元至118.7亿元,在榜单中的排名也上升了两位,由第18位升至第16位。
港口企业风光不再
2011年表现坚挺的港口上市企业,2012年风光不再。前三季度,许多港口上市企业的业绩由过去的高增长转为“负增长”,为数不多取得业绩上升的港口企业,业绩增幅也普遍下滑。
根据榜单,不分南北,包括天津港、锦州港、唐山港、上港集团、盐田港、深赤湾、南京港、北海港、重庆港九等多数港口上市企业市值均普遍遭遇缩水,排名下滑。25家港口上市企业总市值为2654.7亿元,前5强分别为上港集团、招商局国际、宁波港、中远太平洋和大连港。
上港集团前三季度净利润为35.25元,同比下降4%,结束前些年的高速增长。其市值也较2011年缩水10亿元至582.5亿元。排名由第2位降至第3位。
分析人士认为,受欧美需求不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转移等因素影响,作为中国主要集装箱出口港的上海港进入货量增长相对缓慢的阶段。三季度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36万TEU,同比下滑1.2%,而过去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
跌势之中也不乏“黑马”,与上港集团形成竞争关系的宁波港2012年取得不错的成绩,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2.32亿元,同比增长18.58%,其市值也增加了18.7亿元至326.4亿元,排名榜单第6位。
日照港受益于内陆石油管线的布局,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码头,总市值大幅增长16亿元至87.8亿元,名次由第23位上升至第19位,进入前20强。
营口港2012年收购了控股股东的7项新建泊位资产,大幅提升了货物吞吐能力,因此其总市值较2011年增加了37亿元至78.4亿元,在榜单中的名次由第34位上升为第24位,上升了10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上市的公共码头运营商招商局国际和中远太平洋表现抢眼,市值分别增加了38亿元和56亿元,中远太平洋的榜单名次由第12位上升至第10位,进入前十强。
据了解,虽然中国出口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从而影响港口业,但相比单一港口企业,招商局国际和中远太平洋等综合港口运营商能均衡地组合旗下港口资产,这有助于渡过港口吞吐量放缓的情况。
资深业内人士马途曾表示:“航运业的危机有一个传导过程,航运企业首先受到波及,然后才会慢慢影响到港口和船舶等上下游行业,因此2011年最先‘受伤’的航运企业已经探底,接下来就要轮到港口和船舶企业开始受罪了。”
201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9.1亿吨,同比增长6.9%。其中,沿海港口完成60.8亿吨,同比增长7.6%;内河港口完成28.3亿吨,同比增长5.4%。
船舶企业走下“神坛”
在 产能过剩和订单减少的双重重压下,曾头顶多项荣誉的中国船舶产业一片哀鸿。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12年1-11月,全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大 幅下降,其中,造船完工量为505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2%;承接新船订单量为170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9.4%;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 1.134亿载重吨,同比下降30.3%,比2011年年底下降24.4%。中国船协有关负责人预计,2012年全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不会超过6000万载 重吨,降幅将超过20%。
在三大指标大幅下滑的影响下,中国5家船舶上市企业前三季度业绩均不理想。据统计,除中国重工外,中国船舶、广船国际、熔盛重工和舜天船舶的业绩下滑均超过65%。其中,中国船舶净利润同比下降87.34%;广船国际净利润同比下跌89.4%。
受业绩拖累,船舶上市企业无论市值还是排名均出现了大幅的下滑。
业 绩尚可的中国重工2012年总市值缩水80亿元至664.7亿元,排名由2011年的第1降至第2位。中国船舶的市值反而较2011年增加了19亿元至 290.8亿元,排名依然为第7位。缺少订单的熔盛重工和广船国际市值缩水幅度均较大,接近50%。熔盛重工市值较2011年缩水49亿元至74.4亿 元,排名由第15位降至第26位。12月24日,熔盛重工发布预亏公告表示,其2012年年度净利润可能亏损。广船国际市值则较2011年缩水10.3亿 元至61.6亿元,排名由第22位降至第33位。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缺少新订单,手持订单又在不断消耗,2013年对船舶企业来说可能才是 真正的生死考验。许多船舶企业不仅面临无船可造,还可能因资金压力而遇到有船也不敢造的窘境。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没有订单,船舶上市企业的主要资产 --船坞、船台、龙门吊等资产并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在2012年及早抛售离场。
海工企业异军突起
在 传统船舶企业业绩下滑的同时,海工类企业的经营情况却开始改善,项目数量大为增加,有些之前亏损的海工上市企业成功扭亏为盈。国家也对海工产业大为鼓励, 自2011年开始,相继出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以及《船舶工业“十二五”规 划》等一系列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诸多利好使得海工类上市企业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根据榜单,4家海 工类上市企业全部进入前15强。其中,中海油服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8.3亿元,同比增长13.5%,主营业务利润率28%,远远超过港航船企的平均利润 率。其总市值也较2011年增加了103.4亿元至677.3亿元,同比增长18%,排名由2011年的第3位一跃坐上2012年的头把交椅。
海油工程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61亿元,成功扭亏为盈(2011年同期亏损9200万元),同比增长601.82%。其市值也较2011年增加11.5亿元至220.7亿元,位列第12位。
业内人士表示,海工类上市企业能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的增长。以海油工程为例,中海油需求周期性增长带动其收入大幅增长。前三季度,与中海油与海油工程收入相关的开发和生产资本化支出为295亿元,同比增长60.5%。公司作业量饱满,各项工程作业量自然大幅提升。
不 过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胡可一曾表示,海工产业虽看上去很美好,但事实上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更高,需要的资金更为庞大。“其实现在国内大多数海工项目还处于 亏损阶段,包括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上海外高桥造船在内的许多船厂都是在烧钱搞项目,盈利能力并不强。海工项目有其特殊性,基本都是根据特定项目定制 的,不具有批量化生产能力,而这些项目的前期投入又十分巨大,这不仅要求船厂有很强的技术和设计能力,还要有很强的资金实力,否则很容易造成有订单不赚 钱、后续订单无以为继、成本过高、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