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远船务的“希望”之路

2013-01-15 08:02 | 新华日报 船厂动态


倪涛总经理与海工项目管理人员现场交流

随着世界油气资源趋紧、国际油价高企不下,中国对海洋工程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促进了中国海洋工程制造业的发展。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文件,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南通中远船务在中远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响应国家要求,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先发一步的优势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占得了先机。

“希望”开启希望之路

“这个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有一个南通中远船务人引以为豪的音译名字"希望1号"。这个名字承载着南通中远船务人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希望和梦想。”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倪涛说:“现在,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看到圆筒型的海上钻探平台,那肯定就是我们的产品。”

2012年2月1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通中远船务围绕“希望系列”海工平台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此,南通中远船务成为首个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获此项殊荣的企业,开创了江苏省以企业为主进行科技研发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励的先河。

上世纪90年代初,南通中远船务的前身南通远洋船务的主业是修理改装船舶,通过努力成为了“亚洲修船四小龙”之一。

2004年,作为总经理的倪涛和企业管理层正冷静地思考着企业科学发展的未来。“企业当时的主业属于船舶产业的低端服务业,会受到市场的冲击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倪涛说:“企业管理层一直在谋划发展高端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2005年初,倪涛和企业管理层决定为进军海工装备建造市场做起了全面准备。当时,就投入近20万美金购入数字化建模的设计软件。

2005年10月,正在中东参加国际性会议的倪涛,听说迪拜正在举行国际海事展,他立刻改变行程计划,直飞迪拜。

在迪拜,他参加海事展仔细考察了海工和石油企业,敏锐地捕捉到未来海工市场的发展先机。随后,他飞抵新加坡走访了海工企业,并通过与昔日的大学校友ABS美国船级社的海工专家徐秀龙的促膝彻夜长谈,让倪涛坚定了“企业只有转型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才会有活路!”的发展思路。

倪涛创新发展的思路得到中远集团的大力支持。2006年,在全球修船市场十分火爆之际,南通中远船务迅速果断地执行中远船务集团“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进军。

2007年,挪威SEVAN MARINE公司有意建造一座圆筒型海工平台。获此信息后,南通中远船务提出承建意向。

在承接这座圆筒型海工平台时,船东问倪涛:“你们能做吗?”

“能做!”倪涛果断地回答。可是按照当时企业的硬件资源的限制,无法解决平台分段搭载和下水的问题。只有提出完整建造方案,才能获得信任。

“单子一定要接。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尽快拿出建造方案,倪涛吃住都在现场,与技术团队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天凌晨时分,倪涛在码头上,看见江面一艘半潜船承载着重物驶过,一个灵感闪现在他的脑海中平台可以利用半潜驳进行下水搭载,采用旋转90度分体焊接合拢工艺……

一周后,一个数字化概念设计,包括浮态建造方案“新鲜出炉”,并呈现在船东面前。企业的技术实力、合作诚意和快速反应让船东十分信服。

南通中远船务以一个“修船厂”的身份拿到了海工大单。这就是如今闻名于世的“希望1号”全球第一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

“这是一次技术革命,"希望1号"突破传统设计建造思路。”倪涛说:“这座举世无双的大圆筒,创下了作业水深、钻井深度、甲板可变载荷等多项世界第一。国际上首创圆筒型平台数字化模拟技术和浮态建造技术和实现了"壳、舾、涂"一体化及100%无余量模块化建造模式,比同类国际产品建造周期提前了6个月,首次实现了中国海工高端产品的"交钥匙工程",圆了中国完整设计建造高端海工平台的梦想。”

“希望1号”的成功设计建造犹如“孵化器”,在短短几年里,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独有的系列产品市场,已有生效订单4座(每座造价5.7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00%。

倪涛自豪地说:“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看到圆筒型的海上钻探平台,那肯定就是我们的产品。”一条震撼世界海工的希望之路由此开启。

世界首座带自航能力的自升式海洋平台

“创新”引领中国海工

2012年9月26日,由南通中远船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ISLAND INNOVATOR”(“创新者”号)成功交付。

“这座海工平台是目前世界同类型产品中技术水平最高、满足规范最多最严格、调试难度最大的钻井与修井多功能平台,是我们继交付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之后的又一重大跨越。”倪涛介绍说:“其实现了中国在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完工"一站式"的突破,对推动中国海洋装备制造业进军世界高端领域,提升中国海洋技术领域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设计建造总体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创新者”号是目前中国建造的满足规范最多、要求最严格的海工平台。

“再硬的骨头,我们也要啃下来!”倪涛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倪涛带领技术研发团队在参考世界同类型平台设计建造技术,创新思维,提出并顺利实施了国内首座满足DSB苛刻要求的“免维护保护接地系统”(The maintenance-free protective earth system),在保证安全用电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平台投入使用后,复杂设备系统接地维护保养工作,为船东节省了大量维修资金,得到了船东的高度评价;还是国内首座按照挪威标准要求设计的全船材料运输分析MHP(Material Handling Procedure)的海工平台,得到了挪威相关检验部门的高度赞扬。

“创新者”号平台大合拢过程中,倪涛与技术研发团队首创了塔架液压提升装置,实现在坞内整体提升甲板包与立柱、浮体坞内顺利对接大合拢技术,坞内提升重量近万吨。提升滑移总合拢在工艺技术难度和实际操作难度上均在国内首开先河,成为国内首个利用塔架搭载提升滑移的总合拢方式一次成型的海工井平台。

大合拢结束后,在场船东激动地与倪涛热情拥抱,并不断地说:“I did not expect you to complete a task can not be completed!”

“"创新者"号的建造是企业转型海工以来,遇到挑战最多的海工产品。”倪涛说:“"创新者"号让我们懂得了更多。”

“创新者”号推进器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仅用120小时就将六台推进器安装到位,并完成了在驾驶台遥控操纵试验和25%负荷试验。一位推进器服务工程师对施工人员竖起了大拇指,感慨地说:“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优秀的海工建造团队!”

“创新者”号推进器安装期间,倪涛由于严重晕船无法到现场,他多次通过电话了解推进器安装进展情况,并叮嘱平台上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安全,要以“激情、实干、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战胜一切挑战!

“创新者”号试航期间,也得到了国内多家一流媒体密切关注。其中,中央电视台十套《走进科学》栏目记者忍着晕船的痛苦登上平台进行拍摄采访。当采访船东项目经理时,他向央视记者介绍说:“这个平台虽然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但技术水平是最高的,满足规范也是最严格的,调试工作也是最复杂的,南通中远船务是中国海工最好的建造团队!”

经过三天实地采访拍摄,央视记者对倪涛感慨地说:“没想到,真没想到,南通中远船务竟然做出中国最高端的海工产品,你们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争了气!”

世界最先进第六代半潜式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
 

挺起中国海工的脊梁

“几年来,我们相继交付了世界最先进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平台“希望1号”、“希望2号”、 我国首座按照世界海工建造规范最高要求挪威石油工业技术标准(NORSOK)和北海海域作业相关要求建造的“GM4000”海工平台……”倪涛自豪地说:“我们还交付了世界首艘带自航能力的自升式海洋平台“SUPER M2”、世界最先进海上自升式风电安装船“东安吉”系列、“决心”系列、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5000DWT”、“59000DWT”系列穿梭油轮、我国首制钻井辅助船等高端海工产品,树立了南通中远船务在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品牌形象,抢得了市场先机,掌握了竞争主动权。”

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南通中远船务着力打造“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精英团队,培养了一大批海工设计和生产管理的人才队伍,提升了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为企业安全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创新是生产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高起点、高技术、高投资”的“三高”产业。海洋工程装备造价差距很大,无法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制约中国重型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既是领导也是技术专家的倪涛深谙此道。在企业转型之初,一场“全球引智”的大幕拉开了。短短时间里,企业通过加大科研力度,立足自主创新,走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创新之路,旗下聚集了来自全球顶尖的海工专家以及他们手中的核心技术。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对海工建造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并进行自主研发设计,完成了自主设计从无到有、建造产品从起步到领先的“撑杆跳”,成功推动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2010年,企业技术中心荣获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中远集团唯一一家以海工研发为主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目前,企业技术中心已形成600多人技术人才队伍,其中,海外专家等高技术人才80余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成果。自主设计研发项目有:“希望”系列海工平台、“GM4000”半潜式海工平台、风电安装船和海洋生活服务平台“SUPER M2”自升式平台、“105000DWT”、“59000DWT”系列穿梭油轮等十几类海工产品。

项目管理是保障力。“要从传统修船的“游击战术”管理模式转变为海工“正规作战”的先进管理模式,只有"革自己的命",摒弃修船的"陋习",与世界一流接轨,积极改变思路,才能闯出新路!”倪涛在公司转型之初就始终强调。

在海工项目转型之初,一位曾经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老车间主任,思想还停留在修船时代,“不能跟上企业转型发展的步子”被换了位子,代替他的是思想转变更快、更能接受新知识的年轻人。这一大胆的管理举措,使车间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倪涛倡导下,企业全面引入新加坡的项目管理制,但不是全盘照抄或做表面文章,而是进行创新、流程再造,使之适合国情、企情。他常说:“在海工项目管理上,我们开放包容,渗与人性化因子。各种研讨学习培训活动,我们鼓励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几年来,南通中远船务建立了开放式的运行模式和人才激励机制,在项目管理上采用项目负责制配合专业设计管理,形成了矩阵化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一套海工项目管理体系,并顺利通过了体系认证。

在项目安全管理上,南通中远船务海工积极与国际著名石油公司接轨,率先推出“船厂管理自我评价系统SMSA(Shipyard Management Self Assessment),以风险评估、持续改进等方法,通过推进“人人安全”工程系列活动,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革命”式的管理创新,南通中远船务创建了具有中远特色的“海工项目管理模式”,技术实力、生产流程和管理效率不断提升和完善,逐步实现“科研开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提升了设计建造能力,提高了生产保障力,迅速从简单的壳体建造,发展成为从设计采购、模块建造,到安装调试在内的“一站式”海工项目总承包商。

目前,南通中远船务有16个海工产品同时设计建造,手持国外订单份额占全国的50%以上,产品几乎覆盖从海上油气平台到海洋工程船舶,从浅海到深海的各种海工产品类型,实现了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化、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化建造,是国内拥有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产品类型最多的海工制造企业,成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名符其实的领军者。

随着企业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大,南通中远船务充分发挥科技领先优势和行业“领头羊”的作用,加强江苏船舶产业链和区域社会资源的整合,努力提高国产化水平。目前,企业使用的钢材100%实现国产化,一半钢结构分段业务实行委外加工,国内市场采购物资年30亿元。在产品设计建造和设备配套等方面,加快配套设备自主化进程,形成了产业供应配套链,提升了江苏省船舶及海工配套设备研发生产本土化率,为国内市场配套产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南通中远船务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第三代海上自升式风电安装船

世界最先进第六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

南通中远船务海工基地
 

END

关键词: 南通中远船务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