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首度阐释转让股权战略含义

2013-01-28 08:25 | 一财网 船界人物


   

陈强称,此次股权转让是信任之举,将有利于熔盛重工的发展。 熔盛重工第一大股东张志熔日前转让了部分股权,持股比例降至三成以下。对此,股权受让方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总裁陈强等核心当事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首度阐释其战略含义。陈强称,此次股权转让是信任之举,将有利于熔盛重工的发展。

根据熔盛重工24日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的公告,1月24日,张志熔全资拥有的好利企业有限公司(好利)与陈强全资拥有的盛意有限公司(盛意)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盛意同意斥资8.2亿港元(每股作价1.674港元),收购好利所持熔盛重工7%股权。同一天,好利同意无偿将11.43%股权转让给张德璜全资拥有的旭腾有限公司。

张志熔原持有熔盛重工47.75%股份,此次转让之后持股比例降至29.32%,但仍为单一最大股东。而陈强和张德璜分别持有熔盛重工16.66%及11.43%的股份。

张德璜乃张志熔之父,当年与张志熔、陈强共同创办熔盛重工。也就是说,张志熔虽然持股比例降低,但股份仍然在核心创始团队之间。

中国熔盛重工董事会主席、总裁陈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股份转让,从转让方角度说,是大股东对公司管理团队的充分信任,从受让方角度说,则是以他为首公司管理团队对熔盛重工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对于增持的考虑很简单,我和管理团队对公司和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陈强说:“同时,张志熔先生依然是大股东,对企业的发展依然保持着高度关注;同时他也给高管团队以充分信任,此前从卸任董事会主席的职位上开始,就是对我的一种‘放手去做吧’的信任和支持,大股东也希望我更加像对待自己的企业一样,把熔盛重工发展的更好。”

在谈及缘何将股份转让给张德璜时,陈强表示,张德璜先生此前担任过公司执行董事,也是熔盛重工的创始人之一,将股权分给公司创始人,体现了三位创始人将紧密的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与公司高管团队一起,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前,曾有市场传言张志熔与陈强不和,对此陈强告诉记者:“这是无稽之谈,我和张志熔先生之间不仅仅是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更是亲密的创业伙伴,是好兄弟,早在创办熔盛重工多年之前我们就已经是好朋友,说起来我们已经有十几年的兄弟情谊。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我们三人多年来对熔盛重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都会全力以赴。”

同时,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曾任熔盛重工执行董事的张德璜,他表示:“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对于高管团队作出的向海工转型的战略充满信心,将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对造船行业面临的寒冬,陈强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坦陈还有“1到2年的疗伤期”,同时表示熔盛重工在海洋工程领域的战略布局正在提速。

“对于增持我有信心,但一样有压力,”陈强说:“目前造船业最糟糕的时刻还未过去,中国造船业乃至世界造船业都面临困难,预计可能还有1到2年的疗伤期。”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1月2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承接新船订单量为20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3.6%;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1.07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8.7%。而据英国克拉克松统计数据,2012年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下降7%、44.6%和35.5%,新接订单总量跌至9年来新低。

“2012年市场低迷的状态比2011年更甚,虽然造船不好,但2012年,海工市场仍在平稳增长,而且2013年还会继续增长。”陈强说,“未来中国熔盛重工还将以围绕服务能源行业为核心,在加强和巩固造船领先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海工和天然气相关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同时绿色造船也将作为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他表示,目前熔盛重工将借助设在新加坡的熔盛海工研发平台,充分利用新加坡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积极拓展海工业务,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并推出了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船系列产品,LNG项目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研发和储备,已经可以转化市场产品。”

此前的2012年10月,熔盛重工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及研发中心,加大在海洋工程产业领域的战略布局。

海洋工程领域是一个大蛋糕,也是国内众多船企瞄准的转型方向。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及能源业界预测,世界油气资源需求在未来20年间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深海油气田的开发项目也将随之上升。根据Clarkson统计,眼下正在开发中的水深200米以上海洋项目共有99个,可能开发的潜在项目竟达925个,未来海洋生产装备的需求可能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

根据Clarkson统计和业界观察,未来油气开发及拆解项目所带来的海工装备需求将持续上升。从短期来看,海工船及装备的订单量估计在去年共489艘,同比下降,不过预测在2013年会上升到639艘;从长期来看,2014-2018年年均686艘,相比2005-2011年年均的649艘,因此,2013年海工船及装备的订单量或将达到639艘/座,相比去年的489艘/座,大幅上升31%。

然而,在海工领域,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世界主要海工项目的设计被美国F&G公司、荷兰GUSTOMSC公司、挪威GM公司、SEVAN公司和意大利SAIPEM公司等欧美企业垄断。而韩国造船三大巨头(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在深海装备方面则处于领先地位。设计研发能力薄弱和配套业的滞后是中国海工装备的两大软肋。

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任元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目前海洋工程虽然很热,但是海洋工程的技术门槛非常高,高端产品和技术大多为欧美企业掌握。”

END

关键词: 陈强熔盛重工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