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干散货运输仍然低迷
2013-04-21 17:07 | 中国水运报 散运市场
巴拿马运价领涨难掩国际干散货市场低迷
受运力供需矛盾严重失调影响,一季度,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延续去年底颓势,运价继续下探,波罗的海国际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一季度日平均796点,较去年同期的平均数867点下降了8.1%.自去年底综合指数跌破千点以来,BDI持续低位振荡,即使出现反弹,由于持续时间短,幅度低,也难以提振市场信心。一季度,三大主流船型中有涨有跌,海岬型船表现最差。
由于中国需求放缓,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恶劣天气和哥伦比亚煤炭供应出现问题,海岬型船成交清淡,航行率偏低。一季度其平均日租金仅为6830美元,最大的船型租金水平却位于所有船型末位,其市场低迷程度可想而知。而巴拿马型船与灵便型船表现相对要好些。尽管前一个半月时间,市场也相当疲软,但后半季受大西洋、南美谷物货盘大幅上升刺激,巴拿马型船运价率先反弹,其平均日租金从2月初的5163美元,反弹至季末的9600美元,涨幅达到86%.
作为全球吸纳干散货运力最大的中国,一季度需求不尽人如意。先看与海岬型船相关的铁矿石,一季度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8648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没有任何增长。其主要原因除供应国恶劣天气,减少出货外,我国和欧洲需求下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再看与巴拿马型船、灵便型船相关的煤炭,自去年12月进口创记录3511万吨,随后大幅度下滑,2月份已降至2330万吨,下降了三成多,我国煤炭进口量持续下滑,令太平洋区域灵便型船运价重创。
一季度唯一的亮点是,大西洋、南美谷物进入收获期,巴拿马型船出现紧张,运价快速回升,并吸引众多太平洋船舶前往,但由于运力陆续集聚,季末大西洋行情开始见顶回落,本轮的反弹行情也暂告一段落。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对大宗商品需求逐步降温,美元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贸易商出手更加谨慎,再加上庞大的过剩运力难以消化,海运市场仍将持续低迷。
需求疲乏沿海运价接近历史低点
受进口煤增多、发电量不足、及远洋市场低迷三大因素冲击,一季度沿海运输极度低迷,除尚未出现大量闲置船以外,运价水平已经接近历史低点,就连市场企盼的3月份行情也未能显现,一季度绝大部分时间,秦皇岛锚地等泊船舶不到百艘,最低曾在50艘以下,而通常一般应保持在140艘左右,市场清淡可见一斑。衡量市场运价水平的两条主流航线--秦皇岛至上海、秦皇岛至广州,一季度平均运价分别为27.5元/吨和35.5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二成,离市场的盈亏平衡点相差甚远,最低曾下降至25.5元/吨。一季度,航运公司的大幅亏损在所难免。
一季度,影响市场的主要不利因素仍没有改善,部分甚至还有所恶化。
首先是火力发电减速,导致煤炭需求不足。一季度,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主要城市火力发电量均出现了负增长,受需求下降及进口煤增多双面夹攻,内贸煤炭贸易量萎缩,一季度沿海港口内贸煤炭发运量同比下降了2.5%,较上一季下降了1.2%,同比环比双双下降导致海运量萎缩。
其次是进口煤增长势头不减。尽管由于国内煤价阴跌不止,内外煤价差有所缩小,进口煤开始逐月递减,但整个一季度仍呈现较大增长,一季度我国共进口煤炭8000万吨,同比增长30.1%,进口量占到我国沿海内贸煤炭的56%,意味沿海电厂的煤炭消耗有三分之一来自进口。
再次是远洋市场弱市依旧。尽管2月下旬,灵便型船运价出现了一波反弹,但反弹的力度和时间均不及预期,吸纳沿海运力突围的影响力比较有限。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运力增长过度。截止去年底,从事国内沿海运输的万吨以上干散货船已达到1618艘/4940万载重吨,运力规模比2011年底增长15.2%,运力过剩对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
由于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航运业大幅亏损。上市公司年报显示,由于无法偿还到期银行贷款,长航凤凰有可能被冻结资产;而中海海盛、宁波海运、中昌海运等现金流也极度紧张;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营业利润亏损,但通过会计政策调整及非经常性收益扭亏,中远航运及招商轮船微利;而今年一季度,航运业经营环境更加恶化,航运业的信贷风险日益突出,并引起了银监会的高度关注,大部银行已对航运业信贷亮起了红灯。航运业急待国家政策的扶持。
春暖花开,气温逐渐转暖,居民用电恢复正常,而我国经济还处在缓慢复苏过程中,社会用电量增长乏力,数据显示,3月份全社会发电量出现“零”增长,其中沿海的主要城市继续“负”增长,需求疲软拉长了沿海运输市场寒冬期,但一些积极因素也开始显露出来。首先国内煤价经过连续3个多月的下跌,已跌至三年来的低点,初步具备了与进口煤竞争的态势,今年以来进口煤逐月递减便是明显的信号,不久将来内贸煤或许由降为升;其次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批复了一大批基建项目,总投资超过万亿,预计今年春后将陆续上马,投资能量的逐步释放,将拉动煤炭需求。总之利空的“靴子”均已落地,市场的底部基本确立,但要走出底部条件尚不具备,航运企业的“冬天”有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