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造船工程坚韧不拔走出一条路
2013-04-22 09:00 | 联合早报 船厂动态
柯炳华在中国大洋造船工程的船厂留影
过去三年,大洋造船工程私人有限公司连续获得“中小型企业1000强”奖项,这次因公司业绩超过1亿美元,跃升“新加坡1000强企业”榜。
公司董事经理柯炳华坚持“要拼才会赢”的经营理念,无论在顺境或逆境,只要坚韧不拔,上下同心,总能走出一条路。
踏入这家位于惹兰勿刹(Jalan Besar)的船厂,很难跟年营业额过亿美元的公司联系到一块,但它确确实实获得今年“新加坡1000强企业”(S1000)的奖项。
没有铺张的设计,装潢简单得体,老板办公室外一列各式设计精致的船只模型的摆设柜,最能衬托出公司的“分量”。
这是记者对大洋造船工程私人有限公司的第一印象。公司董事经理柯炳华受访时说,这次获得“新加坡1000强企业”,归功于公司同心同德,共创佳绩。过去三年,公司连续获得“中小型企业1000强”奖项,这次因公司业绩超过1亿美元,跃升“新加坡1000强企业”榜。
他谦虚地说:“自己是个华校生,书读不多,因此必须有冒险精神,勇往直前。1983年,我们用1万元本钱起家,创立禾一贸易公司,做船舶用品供应服务。之后,设立Pacific Ocean工程贸易公司,供应船舶材料,1990年正式进入造船业,以建造小型船舶和驳船为主,一直到2007年6月,才注册了目前这家POET大洋造船工程公司。”
柯炳华自觉没有多少本钱,因此一旦投入工作,可以不眠不休。他的弟弟柯建华是公司董事,他说这个兄长从年轻至今,做事拼搏,从来没看过一个人能一年365天都充满干劲。柯建华说,公司一向来都行事低调,因此鲜少在媒体曝光,这是公司第一次接受华文媒体采访。
中国业务占九成
上世纪90年代,在人们对中国仍未具有充足信心的时候,柯炳华就一心往那里发展事业。他说:“当时,中国无锡的泉合海运找上我们合作,那是我们在中国业务最关键的开始,我的原则是,一旦有机会,就得有一颗愿意尝试的心,否则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能走到哪里!”不过,虽然语言与文化共通,但是那里的人事关系、质量无法达标等,都让他感到非常沮丧。但是,他最后都一一克服,第一宗买卖,为对方建造了四艘船只,顺利交货。
从1995年开始,大洋造船工程已建造了400多艘大小船舶,这包括重吊船、拖船、驳船、居住铺管船、抛锚拖带船、钻井平台供应船等。柯炳华说,至今建造的最大型的船只是150米长的重吊船,价格8000多万美元,如果包括吊具,船重4000吨,那是去年所取得的杰出成绩。
大洋造船工程以中国业务占90%,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峇淡岛占10%。自2006年开始,公司每年的营业额都超过1亿美元(1美元兑1.23新元)。去年财政年的营业额创新高,近4亿美元,鉴于今年的前景不明朗,柯炳华预料业绩仍可取得介于2至3亿美元。他坚持“要拼才会赢”的经营理念,无论在顺境或逆境,只要坚韧不拔,上下同心,总能走出一条路。
他说,造船业的交货期较长,介于一年半至两年,因此如果同时期交货,那一年的业绩会较好一些。大洋造船工程以中国为造船基地,本地销售,对客户较有保障,客户包括东南亚、中东、欧美、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越来越多本地和外地公司进驻中国,造船业也不例外,导致成本相对增加,因此大洋造船工程必须改变经营模式。柯炳华说:“我们跟中国公司合资船厂,以建造较高级的船只为导向,同时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其实,我们希望新加坡有本身的基地,在中国建造的船只完工后,能转到新加坡做最后的包装与善后工作,然后再销售出去,这方面需要本地政府的支持,而且也能为本地人制造更多工作机会。”
之前,大洋造船工程曾跟中国靖江南洋造船厂合资经营当地的业务,从去年开始,公司则跟江苏省泰兴市的大洋造船工程(中国)公司合资,相互紧密合作。
接下来,柯炳华预见在中国的业务将更具挑战,不过这三五年内,大洋造船工程的前景仍是乐观的。
目前,大洋造船工程在本地和中国有50多名公司职员(不包括造船工人等)。本地派一支管理团队到中国监管业务,造船所需材料采购从新加坡处理,确保品质。
柯炳华透露,公司计划这一两年内挂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