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2013-04-23 16:38 | 中国船舶报 船舷内外
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在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特种船舶装备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深海钻井船、大洋渔业船舶、深远海多功能可移动式人工岛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的大规模产业化。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将为造船业带来极大的历史机遇。
《规划》紧紧围绕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资源利用、国际海底资源调查与极地调查、深海探测等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从海域集约利用、海岛开发与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海洋宏观经济调控、海洋公共服务、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海洋法律法规、海洋意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和“海洋科学技术”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造船企业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规划》提出,我国将新建大洋综合调查船和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加大深海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选冶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建设大洋调查船和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的专用码头、科研办公业务用房、配套保障用房等,配置专用设备;规划建设大洋调查海外支撑保障站点;实施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配备先进的极地海洋环境考察装备、甲板考察作业设备等,提高极地科考支撑保障能力。
为发展深海探测技术、海洋观测技术等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强大深度水下运载、生命维持系统、高比能量动力装置、高保真采样和信息远程传输、深海装备制造等技术研发,实现重载作业型水下机器人装备与技术的国产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海洋生态和动力环境观测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海底观测网技术发展;加强特种船舶装备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深海钻井船关键技术、大洋渔业船舶与装备关键技术、深远海多功能可移动式人工岛关键技术、海上救捞作业船和深潜救助打捞作业技术及配套装备;加强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勘测和三维勘查技术、热液区原位观测和综合评价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取样关键技术及工程样机研发。
为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规划》提出,我国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的实际数量。
此外,为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方面,将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力度,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大力开展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推进沿海地区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万~260万立方米/日。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强调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