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集团应对航运业危机表现出色
2013-05-06 16:45 | 贸易风 船东动态
在中国只大国营般东的竟争中,中海集团大获全胜,成为最受其控股股东一国资委青睐的的宠儿。
它的竟争对手中远集团及中外运长航就没那么幸运,旗下上市公司一中远控股、南京油运及长航凤凰因连续多年亏损惨重,已经受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制裁或面临相关威胁。长航凤凰更是因一连串的资产转让,而被中国金融界的一位资深人士在非公开场合描述为“空壳公司”。
至于中远集团,其一把手魏家福抱怨称,他的公司在国内商业媒体得到的待遇足以用“妖魔化国企”来形容。
“交出中海答卷”
但中海集团却做到了比它资格更老的国企同行所没能做到的事,即保持自己的形象。在公司新闻发布稿及刊登于中国报纸的文章中,它没有提及竞争对手的名字,而是仅称自己“交出了一份答卷”,意即管理层通过妥善应对航运业危机,证明了自己。与此同时,它也不无骄傲地介绍称,集团已被国资委列为30 家中央企业示范单位之一。
在这份名单中,没有其他的国企船东。
中海得以进入上述名单,所获得的并非只是象征性的价值。在中国,得到国资委的青睐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时甚至能直接影响业绩。例如,根据上个月公布的消息,国资委曾于2012 年为5 家国营电力集团(华能、华电、大唐、国电和中国电力投资)提供补贴,其额度高达每家12 亿人民币(19 亿美元),目的是免于让消费用电价格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巧合的是这份名单包含中海的一些最大客户,其中两家与其旗下的中海发展设有合资企业。)
本期报道完稿之时,中海旗下的散货运和油轮上市公司一中海发展已发布年报,去年其实现1378亿人民币(2218万美元)的微盈;班轮子公司一中海集运的盈利情况则相对更乐观一些,为525亿人民币。
中海集团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在总裁及党组书记李绍德的领导下,通过稳健的管理,克服了市场挑战。
也有人称,准确的说法是管理得好和运气好兼而有之,但他们承认,中海的风险管理确实更胜一筹。
因为成长轨迹不同,迫使中海比曾在全球航运界风光无两的中远更务实,在一些商业事务的处理上更灵活,更能规避风险,并且没有那么奢侈铺张。它1997年才成立,当初的目的也是要有一家能与国企巨头中远抗衡的企业。在那之前,中远通过与各地省政府设立合资企业,经营一系列的区域性航运公司。它被要求将这部分业务分流出去,然后国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海。
如此一来,在很长时间里中海及其油轮和散货运上市子公司一中海发展一直用上述区域公司那些比较老旧的船只在经营,相应地,其资金成本也比较低。
逼出来的市场生存能力
不过,据熟悉内情的观察人士透露,因为在享受规模效应和“准垄断”合同带来的好处方面,中海从未达到中远那样的级别,它不得不在商业运作及市场求存方面练就更灵活的身段。
当然,也不是中海在国内的所有长期客户都对它很满意。有些曾私下抱怨称,航运市场红火的时候,中海并非一直都记得合作伙伴给予的支持,并且也因此失去过一些重要的朋友
尽管如此,与竞争对手相比,现在的中海无疑处于更有利的境地。它在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成功实施扩张并乘市场处于低点之际更新了船队。
不错,中远集团乃至中远控股还是能拿到贷款,因为银行认可背后大老板的实力,但它们要借的是营运资金,根本无法扩张,中海却能将钱用来扩充实力。